文稿审核四境界
文稿审核四境界
李天军
(原载《秘书工作》2006年第3期)
朱光潜在论及文学修养时,拿写字作比喻,说文学是一种很难的艺术,从初学到成家,中间须经过疵境、稳境、醇境、化境四个境界。文稿审核如果讲境界的话,笔者认为似也有四种境界,即:正确判断对错,是第一种境界,可称为辨境;把错误的改成正确的,是第二种境界,可称为正境;把正确的上升为经典,是第三种境界,可称为佳境;能够从审核实践中找出一些审改的规律、学到一些写作的方法,是第四种境界,可称为悟境。本文想就这四种境界,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辨境
辨识对错,是文稿审核的应有之义,也是最基础的工作。有正确的辨识才谈得上作正确的修改。正如古人所言:“须是识在所行之先,譬如行路,须得光照。”足见辨境之重要。
文稿审核是一个对“眼力”要求很高的工作。眼力的高低取决于三个条件:首先取决于是否“眼勤”,其次取决于掌握“依据”的多寡,其三取决于是否“有识”。
“眼勤”是审核文稿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辨识能力的有效途径。审核文稿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必须有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看一遍未发现问题,不能就认为没有问题,应多看几遍,直到认为确实没有问题时再出手,切不可心不在焉、粗枝大叶、走马观花、一目十行。“多看”是个笨办法,也是个好办法。看的遍数多了,就有可能找出一些问题。
尽可能多地掌握判断事物正确与否的依据,是辨识正确与错误的前提条件。必须加强对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尤其对中央的重要文件和重要会议精神,要及时学习,全面掌握。对中央的一些新的提法和新的表述,要熟知、深知,以备审核时“两头对案、分辨正误”。
“有识”是一种更高的要求。有些内容用“尺度”卡一卡、量一量,容易得出个“对错”“正误”的结论;有些内容单纯靠“尺度”去卡、量,则不那么容易得出明确的结论。这就需要对其作深入的分析。
二、正境
审核文稿有一个规则:可改可不改的一般不改,需要改的是那些确属错误的地方。把错误改成正确,看似容易,实则不那么容易。如何修改正确根据笔者这些年的工作实践,这里着重就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1)关于对问题的表述。“问题”在一个文件中所占的篇幅并不多,但很敏感,必须认真斟酌。一要看是主要问题,还是次要问题;二要看是普遍性问题,还是个别地方存在的问题;三要看是可以公之于众的问题,还是只需要内部掌握的问题。这些情况搞清楚了,才有可能对问题作出恰当的表述。
(2)关于对问题原因的表述。“问题原因”也很敏感,因为它涉及责任问题。因此,对问题原因的表述也必须客观。
(3)关于对工作要求的表述。对有关人员的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这是必要的,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但所提要求必须合情合理;不然,不仅不能调动干部的积极性,还会伤害同志。
(4)关于对工作成绩的表述。最根本的是要实事求是,特别是对党委自身工作成绩的表述,一定要客观、平实,切忌讲“过头话”。
(5)关于对政策的表述。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审核政策性的文稿,更应当周密、细致,一要看是否符合中央的政策规定,二要考虑政策的连续性、可行性,三要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四要考虑政策出台的时机,五要看表述是否准确。表述不准确,容易使人误解,造成执行错误。
三、佳境
把正确的提升为经典,这是一个更高的要求。何谓经典似可用两句话概括,一句是“言简意赅”,一句是“广为流传”。经典名句好像都有某种“含量”。最常见的,一个是理论含量,即所言符合马列主义的某一理论观点;一个是科技含量,即所言符合某一科学原理;一个是文化含量,即所言符合某一文学典故;一个是哲理含量,即所言包含深刻的哲理。
具有理论含量的经典语言可以举出很多很多。比如,邓小平提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等等,都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光芒。具有科学含量的经典语言也可以举出很多,比如,庄子所说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就符合“物质无限可分”的科学道理;再比如,俗语“人勤火不旺”,就包含“过犹不及”的道理。具有文化含量的经典语言也可以举出一些,比如邓小平提出的“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战略方针,就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具有很高的文化含量。具有哲理含量的经典语言就更多了,比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风过草抬头”“无风不起浪”,等等,表面讲的是自然景象,内里却包含着深刻的哲理。
如何将正确的提升为经典我们从成语的形成过程中,也许可以得到一些启示。成语,作为人们习用的定型词组,结构严整,语音顺口,形式简洁,含义精深,但其语言结构并不是一锤定音的,其间有一个或删繁就简或增枝补叶或凝练归纳的过程。分析它的形成方法,大致有三种:一是化简。比如,“集思广益”,是由三国时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集众思,广众益”删减二字而成的。二是增补。比如,“短兵相接”,是由《楚辞九歌国殇》中“短兵接”增加“相”字而成的。三是概括。比如,“杞人忧天”,是由《列子天瑞》所载杞国某人日夜担心天会塌下来的传说概括其意而为此语的。
四、悟境
能够从文稿审核实践中找出一些审核的规律,并从理论上加以说明,这应当说是文稿审核的更高境界。
大家都熟知战国时期“庖丁解牛”的故事。我想审核文稿也如同“解牛”。起初,审核全篇平均用力,不知该在哪些地方多下功夫,也不知哪些地方容易出问题;几年以后,文稿审核的多了,就找到了一些规律,能够在通观全局的基础上,对重点内容和容易出问题的地方,集中精神,对准关键、要害,仔细地“下刀”。
那么,文稿审核有哪些规律可循笔者想从代拟稿的审核谈点体会。从审核的角度讲,对代拟稿似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照抄照转问题。有的部门接到注办通知后,未经深入调研就起草贯彻意见,这类文稿十有八九是照抄照转中央文件。对此类文稿,应提出起草要求,退回呈报部门重写。
(2)“借梯上楼”问题。有的部门过分强调本部门利益,在文稿的有关部分(一般在“ 加强组织领导” 部分)提出增设机构、增加编制等要求。对机构、编制问题,要以中央文件的相关要求为准,不得随意突破。
(3)角度错位问题。这主要是在语言的表述上没有将部门角度转为党委角度。比如,有的文稿在总结某项工作成绩时,称“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还有的称“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XXX工作”“XXX工作得到了中央领导和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的一致肯定”,等等,就属于没有将部门角度转为省委、省政府的角度。对这类问题,要认真斟酌,使之得当、得体。
(4)“ 门外” 失准问题。部门对本系统“门内”的事比较清楚,表述也比较准确,而对部门之外的事则往往有失准确。古人云:“疑乃悟之父。”对部门所言的“门外语”,在审核中要多想一想是否正确,对有疑问的问题,或查阅有关文件、资料,或询问有关部门,切不可只信不疑,更不可有疑不问。
(来源:秘书工作)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已经注明。转发旨在分享、裨益大众、致敬作者!如有不妥,请及时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