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分类:写作金句 时间: 2022-01-11 15:30:00 浏览: 作者:小编
  通讯这种报道形式,同消息一样,许多新鲜事件靠它来传播,许多重要典型靠它来报道,许多精彩场面靠它来描绘。但通讯又与消息不同,它具体深刻、生动感人、引发启迪。两者的基本区别主要体现在详尽程度、外表形式、主题结构和写作手法四个方面。    
  一、详尽程度不同    
  消息长不过千字,短如标题新闻、一句话新闻,仅一行字、一句话而已。而通讯短则四五百字,长则上千上万字。 
  一件事情发生后,消息只用报道新闻的“六要素”。这里的六要素指5W+1H,即WHO、WHEN、WHERE、WHAT、WHY、HOW,用一句话概括即某人某时在某地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 
  这一点“郑伯克段于鄢”颇具启示意义。作为《左传》和《古文观止》的首篇,该作品相当精彩。它篇幅不长,仅500字左右,但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语言别开生面。它讲述在春秋时期的郑国,母亲姜氏偏爱小儿子,帮助他与亲哥哥争夺权位,最后相互仇杀的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在孔子编写的《春秋》里,仅交代了九个字:“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这就是所谓“春秋大义”笔法,记事特别简单,类似今天的新闻标题。相比之下,左丘明是通讯写作的大师。对于同一历史题材,他做了截然不同的处理。在《左传》里,他用541个字将其演绎成一篇精彩的事件通讯,在写作上有很多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1.善于对材料进行剪裁。这是描写战争的,但作者略写战争经过而详写矛盾双方的冲突。因为矛盾冲突最能体现人物性格,作品通过刻画母子、兄弟、君臣三组矛盾,在对比衬托中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交相辉映:哥哥的老谋深算、攻于心计,弟弟贪婪狂妄、愚昧无知,母亲自私、偏狭、昏聩。 
  2.巧妙运用细节。同是亲儿子,郑庄公为什么那么不受母亲喜欢?作者在一开头就做了细节交代:“庄公寤生,惊姜氏”。原来庄公是倒着出生的,使其母亲受到惊吓,所以特别不喜欢他。这就为后面所有的矛盾纠结埋下伏笔,同时准确把握这个细节,也使读者的各种疑惑迎刃而解。 
  3.语言耐人寻味。该作品的语言意味深长、颇具特色,比如“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义不昵,厚将崩”等名言皆出自此文。    
  二、外在形式不同    
  通讯与消息在外表形式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标题和首尾上。 
  1.标题。通讯篇幅虽然比消息长,但在标题制作上却求短求虚。首先,通讯多借用文学手法,制作意在言外的单行题,如:巧用设问――“开封缘何不开封”,直接点题――“珍贵的财富”。通讯它偶尔用两行标题,但不采用三行题的形式。值得一提的是,通讯的双行题有破折号引领而消息没有,这是两者在形式上的一个明显区别。 
  消息的标题,一行、二行、三行都常用。随便打开一份报纸会发现,消息标题形式多样,引题、主题、副题搭配使用,可实可虚,而且大多采用多行题形式。 
  由此可见,消息标题比通讯标题的制作复杂。这是因为现在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消息,而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阅读口味改变,他们更倾向于简单阅读、快餐式阅读,人们甚至希望在等公交车、在买包子的当间儿,通过迅速浏览标题了解主要信息。因此有人说现在已进入读题时代,还有人把消息标题的制作形象称为“一瞥的艺术”。 
  2.首尾。据新华社统计,消息90%以上都用“倒金字塔”结构,这种模式化的写作使它重头轻尾,很多消息都没有结尾,事情交代清楚就自然结束。因此,消息导语的任务就是要抓住读者眼球,读者看过导语之后不再继续看下文,就是成功的导语了。 
  如果通讯导语达到这样的效果,那就是糟糕的。通讯的魅力在于读者的整体感知,它的写作讲究谋篇布局。中国新闻界有句老话:通讯写作应做到“凤头、猪肚、豹子尾”,这指通讯不但要有漂亮的开头、丰满的主体、还要有响亮的结尾。因此,好的通讯,不仅要使导语抓住读者眼球,还要把读者的眼球往下引;不仅要写结尾,还要把结尾写得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例如,获得全国好新闻称号的通讯《王崇伦抓豆腐》,是这样开头的:“在中共哈尔滨市委副书记王崇伦办公室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别具一格的哈尔滨市地图。图上文字标明的,不是什么重要建筑物,而是分布在全市的所有豆腐生产车间。”巧设悬念,领导办公室的墙壁上独挂全市豆腐生产车间的分布图,这事让人称奇,读后自然想往下看。 
  人物通讯《本色牛玉儒》的结尾:“雁过留声,人过留名。郁郁葱葱的大青山,海海漫漫的土默川,苍凉悠远的科尔沁草原,风景如故。唯有人们对这片山川哺育的儿子的怀念,依然如同大黑河一样绿水长流,绵绵不绝……”采用寄情于景的手法,表达了对人物的深情怀念如大黑河一样绿水长流,绵绵不绝。借景抒情是文学作品常用的手法,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泗水流,汴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口。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诗人把思妇的绵绵情思寄托于流水中,由爱生发思念,又思而不见生发恨意,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主题结构不同    
  消息,讲求时效,主题简明扼要,一目了然,特别是简讯,无需提炼主题。 
  而通讯,无论人物通讯还是事件通讯,涉及到的事实材料很多,记者只有提炼出一个主题,才能有效组织行文,如同一串漂亮的珍珠项链,如果没有主线的穿引,就只是颗颗零散的不起眼的珠子。对于通讯的谋篇布局,可以打个形象的比方:主题是通讯的灵魂,材料是通讯的血肉,结构是通讯的骨骼。好的主题结构不仅使材料熠熠生辉,还使作品充满表达的张力。 
  以2005年全国好新闻奖、人物通讯《百姓心中的丰碑――追记公安局长的楷模任长霞》为例,该作品题材重大、材料繁多,安排所有的内容,使各部分材料适得其所实属不易。主题的选择和结构的安排显得尤为重要。该作品的结构,是常见的总分总,但在材料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利用了一条感情线索“泪水”,通过对三种泪水――“百姓的泪水、英雄的泪水、亲人的泪水”的描摹,把任长霞的所有事迹材料统领起来,并从不同角度把有思想、有感情、有血有肉的任长霞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使她不仅有强人的一面,也有爱流泪的普通的一面。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如在眼前,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因此,有人说,通讯是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最高境界。   
  四、表现手法不同    
  消息报道讲求客观,因此在表现手法上主要是叙述事实,较少有议论、描写,极少抒情。 
  而通讯要用形象、情感、观点说话,要展示情节、再现场景、刻画人物、阐发理性。因此,通讯写作仅叙述是不够的,还必须借助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 
  具体到作品中,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在语言上,消息用语准确、简练、直截了当;而通讯语言或描写或议论,用语细腻、形象,感情色彩较浓。二是细节的运用,消息基本上无细节,但细节关系通讯写作的成败。以人物通讯为例,那些富有人物个性的神态、语言和动作等细节,往往最能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最能闪烁人格的光辉,最能打动人。因此,一提起焦裕禄,人们就会想到“他的藤椅被顶出一个大窟窿”这个细节,这甚至成为后人认识焦裕禄的标签。这就是细节的力量,这就是通讯的魅力。 
  值得注意的是,通讯讲求文学手法,但它的人物形象塑造和文学作品不一样,这是艺术真实和新闻真实的区别问题。 
  艺术作品中追求艺术的真实,例如古代文学作品塑造的美女形象。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这样形容东家之子的美: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再如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美的刻画: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千百年来,人们对两位美女的形象津津乐道。但她们具体美到怎样的程度,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人们都愿意相信她们的美是存在的。这是艺术真实的效果,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运用的是衬托的手法,需要读者展开联想去体味。 
  但新闻人物形象的塑造必须是客观存在的,要符合新闻真实的原则。人物的美不是想象的结果,也不能是雾里看花的朦胧,犹如焦裕禄、任长霞,他们的形象必须是有血有肉的,如在你我身边一样,而这也正是通讯运用细节描写的重要原因。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来源:新闻世界杂志)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已经注明。转发旨在分享、裨益大众、致敬作者!如有不妥,请及时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谢谢!)

1. 本文稿内容较多,请先下载后再完整阅读内容或进行编辑。
2. 为防止用户资源被随意传播,本站部分文稿需要会员才可阅读或下载,请予谅解与支持!
3. 本站所有资源来源于用户上传或网络,仅作为参考学习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写作金句 >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内容仅供学习,如需复制请赞助会员,赞助后即可全站范文免费复制!


赞助会员请点击:开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