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写出好材料的三步法,让你的材料体现大格局

分类:写作金句 时间: 2021-12-16 17:34:00 浏览: 作者:小编

第一步 如何写好材料开头

管是单位总结还是个人总结,开场惯用套路是——

“一年来,在XX的坚强领导下,在XX的大力支持下,XX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力以赴、奋力拼搏,圆满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现总结如下:”

    这样的写法千篇一律、大同小异,让人提不起阅读兴趣。工作总结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抓人眼球、展示成绩啊!所以必须要学会用最直观的方式把特点点出来、把亮点亮出来。那么,总结的开头就非常关键,套话是必要的,但不能只有套话。

    总结的开头一定要用最亮眼、最数字化、最提纲挈领的方式,集中展现工作成果,起到“摘要”的作用,让别人(主要是领导)仅仅瞟一眼开头,也能快速了解一年来的工作成绩。我们以一名笔杆子的个人工作总结为例,开头第一段可以这么写:

“一年来,在XX的坚强领导下,在XX的大力支持下,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力以赴、奋力拼搏,共起草领导讲话稿、汇报材料、经验交流材料、调研报告、致辞等各类文稿XX篇、XX万字,XX篇文稿获各级领导批示肯定,圆满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现总结如下:”

 

   请注意加粗部分,是不是比单纯的套话加分不少了?我们一起再来学学十九大报告原文。报告在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时,并不是上来就分点论述经济、改革、法治等方面的成绩,而是用两段话对五年来的成绩进行提纲挈领地总括,而且绝非套话、空话,请看: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我们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十二五’规划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

 

请注意加粗部分,这些关键词为我们勾勒出极不平凡的五年。

    有时候也可以展开为几个小点,政府工作报告通常都是这么写的。下面我们来看看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从8个方面回顾了2016年的工作,但在这之前,报告用7个小标题高度概括了2016年的主要成绩:

——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稳中向好。

——就业增长超出预期。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经济结构加快调整。

——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

——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持续提升。

——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上面每一小点之后都只写了几句话,只用最亮眼的数据展示成绩,绝不长篇大论。

我们完全可以参照这种写法,比如这样:

 一年来,在XX的坚强领导下,在XX的大力支持下,XX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力以赴、奋力拼搏,圆满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取得了以下突出成绩(只写最亮眼的成绩,用数据说话,3-5条即可):

——主要指标全面超额完成。(几句话简单叙述)

——XX工作迈出重大步伐。(几句话简单叙述)

——XX工作获得全国(全省)表彰。(几句话简单叙述)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下面再全面展开总结工作)

如果能配上亮眼的数据,那效果倍增,但不是在总结开头堆上几个数字就行了。

         第二步 如何将材料内容写实

一、如何判断材料写虚?

请采用以下标准检查材料的“虚实度”: 

    1.换一下单位名称,你的材料是否就可以拿到其他单位用?(比如,A县地税局换成B县地税局)

   2.换一下工作名称,你的材料是否就可以用在其他工作上?如果以上答案全部选“是”,那么材料就是写虚了

二、材料如何写实?

“实打实”的材料,通常要具备“四有”特征:1.有数据;2.有主语;3.有例子;4.有时限

1.有数据

如果一篇材料,除了标题序号以外,竟然没有一个数字,那你自己说虚不虚?就算是党建等工作,在人们眼中的“虚功”,也可以写出数据!例如:召开了XX次会议,制订了XX项制度,等等。

2.有主语

     人们常说,公文是“要”字文“要”提高认识,“要”加强领导,“要”落实责任”这个“要”字前面,通常没有主语。但是为了“写实”一点,就不能老这么写,你要适当加一点“主语”。主语可以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也可以是一类人或一个人。比如,“这项工作由发改委牵头,财政局要...,科技局要...”。再比如,“主要负责同志要...,分管同志要...”

     没有主语,就是吃“大锅饭”,有饭一起吃,有责任谁都不扛,所谓法不责众。

   加上主语,主体明确、分工明确、责任明确,不说实际落实情况如何,最起码领导会觉得材料很实在。

3.有例子

   公文往往都是写“面上”情况,很少顾及“点”。但是只有“点面结合”,才是一篇细节丰富、有血有肉的文字。适当讲一点身边人、身边事,领导讲的过瘾,听众听得带劲。比如,总结成绩的时候,提到XX部门创新方式方法,对全系统贡献很大。比如,指出问题的时候,提到XX部门相比上年成绩滑坡明显,需要引起警醒。再比如,部署工作的时候,提到XX工程、XX项目是重中之重,要重点推进。通过这样举例,可以起到低成本树立典型的作用。

4.有时限

很多公文,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单位、一个地方的工作计划。最典型的就是《政府工作报告》,这不就是一级政府下年的工作计划吗?(当然也包括上年的工作总结)既然是工作计划,就得有“时限”。有意思的是,很多公文毫无“时限”概念。可是,一个连“完成时限”都没有的计划,还能叫“计划”吗?“时限”的形式可以丰富多样,比如“一季度前要完成...”、“这项工作须在年底前完成”、“本月前务必形成整改方案”,等等。

三、请注意“虚实结合”

   “写实”,不是把材料的每一部分、每一段落都写得“实打实”,这既没必要,也不科学。

    好材料一定是“虚实结合”,比例合理。让听者听起来跌宕起伏、妙趣横生,而不是一马平川、味同嚼蜡。

基本原则是:

(一)

谈认识、谈意义的文字,可以适当“写虚”一点。

谈工作、谈落实的文字,要尽可能“写实”一点。

(二)

主要领导的材料,可以相对“写虚”一点。

分管领导的材料,应该更加“写实”一点。

    提示:正所谓: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一篇材料,其中一部分小标题用高级套路,另一部分小标题用常规套路,才能凸显高级套路的可贵。就好比点菜,不能全是“硬菜”,要主副搭配、荤素相间。要不然,不仅你的钱包吃不消,客人的胃也吃不消。同时,将领导口中的“写虚了,再写实点”,变成可操作、可量化的具体标准,助大家写出不虚、不空、务实、扎实的材料。

 

 

第三部 把材料写实的正确方式

 

数据多≠材料实,一些写手们在材料中加入了很多数据,在“要”前添加了很多主语,给枯燥的文字加了不少鲜活的例子,给每项工作都设上完成时限。可是结果领导又来“激扬文字”:“数据太多太琐碎了!

上一步说把材料写实要做到“四有”,第一条就是要“有数据”。

“有数据”不等于“堆数据”。

没数据固然不实,但堆出来的数据也让人头疼,比如下面这个: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30亿元,同比增长7%。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9亿元,同比增长1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0亿元,同比增长23%。完成招商引资120亿元,同比增长33%。

 

   好像统计公报中截取的文字,数据一堆一堆的,领导能满意?

    我们来改一下: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关口,达到1030亿元,同比增长7%。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9亿元,同比增长15%,相比去年明显回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0亿元,同比增长23%,增速创近三年最高水平。完成招商引资120亿元,同比增长33%,增速全省最高。

 

   上面的加粗文字是“点睛之笔”,用定性的语言对定量的数据进行评价。

  为什么要这样改呢?

   因为数据本身是没有好坏的(或者说不容易看出好坏)。你说增速12%,因为缺乏参照系,到底是好是坏,不好说...

 

   所以就需要用文字进行定性评价,给数据打上“好坏”标签,亮明观点,让领导和受众都一目了然。

   这可不是乱改,来一起学习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是怎么写的: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7万亿元,增长6.9%,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4万亿元,增长6.7%,名列世界前茅,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

工业企业利润由上年下降2.3%转为增长8.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城镇新增就业1310万人,创历史新高。

进出口总额突破4万亿美元,再上新台阶。

粮食产量超过1.2万亿斤,实现“十连增”。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0.5%,首次占据“半壁江山”。

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超过全年预期目标,成为经济运行的一大亮点。

看看上面加粗的文字,基本的套路,就是“两个比”:

纵向和自己比——近年来最高、创历史新高、首次突破(超过/达到)、实现“十连增”、提前完成全年目标、实现全覆盖,等等。

横向和别人比——全省最高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位居全省前列、进入全省第一方阵、位列全国“百强”、占据“半壁江山”,等等。

    这第一招属于定性评价

这一招从微观角度,解决了有数据无观点的问题。

但从宏观角度看,数据与数据之间没有建立横向关联,整体仍然比较乱。我们把之前的例子再修改一下:

 

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向好趋势,主要表现为“一突破一回升两最高”。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关口,达到1030亿元,同比增长7%。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9亿元,同比增长15%,相比去年明显回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0亿元,同比增长23%,增速创近三年最高水平。完成招商引资120亿元,同比增长33%,增速全省最高。

 

相比上一稿,主要新增了“一突破一回升两最高”这一概括语,把所有数据都囊括在一个体系之内。

这当然也不是乱改,还是一起学习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是怎么写的:

 

一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中有“稳”的主要标志是,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增速稳,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4%,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就业稳,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高于上年。价格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进”的总体特征是,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增强。经济结构有新的优化,粮食产量达到6.07亿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3个百分点,达到51.2%,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46.9%提高到48.2%,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

 

“稳中有进”总揽所有数据,绝不是乱糟糟堆成一坨,国家级水平就问你服不服。

        这第二招属于总揽提炼

这一招从宏观角度,解决了有数据无概括的问题。

总结 把材料写实,要填充数据,但不能堆砌数据。必须灵活运用定性评价与总揽提炼。请记住,数据本身是冰冷的。不要用数据堆出一个令人畏惧的冰山。你需要用文字给数据加点温度。

 

 

 

 

 

1. 本文稿内容较多,请先下载后再完整阅读内容或进行编辑。
2. 为防止用户资源被随意传播,本站部分文稿需要会员才可阅读或下载,请予谅解与支持!
3. 本站所有资源来源于用户上传或网络,仅作为参考学习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写作金句 >干货!写出好材料的三步法,让你的材料体现大格局

内容仅供学习,如需复制请赞助会员,赞助后即可全站范文免费复制!


赞助会员请点击:开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