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12/30 11:04作者:人气:
来源:淄博改革
淄博高新区坚持将创新创业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创新搭平台、强孵化、优服务三篇文章,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大力培育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主导产业。截至目前,累计孵化高新技术企业11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75家、瞪羚企业1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6家,在各级资本市场挂牌上市企业27家,为实现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蓄势赋能。
一、做“专”平台,强化科技创新供给。一是聚焦高端科创资源,共建研究院。针对区域高校院所不足的情况,放眼全国,与国内一流高校院所开展广泛合作,共建山东大学淄博生物医药研究院、清华大学MEMS研究院、天津大学山东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淄博先进陶瓷研究院等14家产业技术研究院,积极开展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攻关,破解产业链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其中,MEMS研究院自主研发的MEMS陀螺仪、继电器、加速度计三款芯片,打破欧美国家对中国的封锁,部分列装国防。二是聚焦专业技术服务,整合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依托研究院建设无机非金属材料、精细化工和高分子材料、生物医药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年均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检验检测等专业技术服务30000余次。获批建设的淄博绿色化工与功能材料山东省实验室,有力引进整合高端科技资源,赋能淄博市化工与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绿色化工与功能材料创新的山东样板。三是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布局专业产业园区。聚焦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建设18个专业产业园区,依托产业园区建设仪器仪表产业加速器、MEMS产业加速器、生物医药产业加速器、新材料产业中试基地等企业加速器和中试基地,为园区毕业企业提供规模化、产业化的后续发展平台。位于科学城的新材料中试基地是省内唯一的新材料中试基地,“等离子技术产业化中试项目”“年产2吨级氮化物耐高温透波陶瓷制品生产线项目”及“固体氮化物燃料电池项目”等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二、做“强”孵化,激发创新创业潜能。一是强化政府主导,探索一体化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出台《淄博高新区“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一体化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方案》,构建企业孵化、加速、技术服务支撑为一体的孵化服务体系,实现从“科技创业孵化”向“创新创业全链条孵化”的转变。目前,拥有各类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36家,孵化总面积140余万平方米;国家级孵化载体达10家,5家国家级孵化器被科技部评为优秀(A类),数量全省第二;孵化培育的“智洋创新”,已成长为科创板上市企业,在电力直流电源智能监控领域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纽氏达特成长为精密传动与工业机器人研发制造领域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品替代进口。二是发挥企业主体,探索大企业平台孵化模式。推动新华医疗、新华制药、世纪天鸿等龙头企业,通过建立众创空间、研发众包、战略投资、开放共享资源等方式,实现平台化转型,孵化更多新物种企业。世纪天鸿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立的鸿翼创谷·世纪天鸿创业孵化平台,依托教育出版主业,以K12教育内容为核心,孵化教育出版、教育服务、教育文创、教育科技等领域企业19家,带动当地造纸、印刷、设计、排版等出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迅速发展。三是坚持市场导向,探索孵化载体市场化运行机制。鼓励孵化载体打破传统事业单位体制机制和管理方式束缚,以“运行市场化、服务共享化”为目标导向,探索“事业单位+高新技术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多种所有制协同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实现自我造血和自负盈亏。山东大学淄博生物医药研究院打造“拎包入住”科研共享平台,创新“技术资源、品牌资质、人员团队”共享孵化模式和项目分级遴选机制,打造近“零成本”创业培育模式,先后孵化培育则正医药、汉肽生物医药、五源本草等医药企业43家,其中CRO服务企业24家,实现淄博市CRO服务“零”的突破。
三、做“优”服务,完善要素保障机制。一是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建设金融科技中心,委托鲁中(山东)基金发展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开展运营,借助其背后强有力资源网络引进集聚多业态的金融服务资源,以点带面逐步完善金融业态。目前,淄博高新区组建各类基金及产品450余支,其中产业发展引导基金22支,总认缴规模170.16亿元,累计投资优质项目30余个。实施资本市场突破行动,成立推动企业上市工作专班和资本市场顾问团,鼓励企业上市开展直接融资。700余天,淄博高新区4家企业登陆资本市场。组织企业申报国家、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023年累计对上争取各类科技资金近1.6亿元,2个项目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二是建立平台化人才引育机制。依托产教融合示范基地、研究院等载体平台,引聚和培育专业人才和项目。依托中德智能制造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政府搭台、企业承办、学校参与、市场运营”的产教融合模式,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急需技能人才培养、短板技术攻关,面向院校承接学生培养13000人次、师资培训4100人次,输送数字化技能人才1295人,该模式得到了蔡奇、李干杰、林武等中央和省领导的高度评价;依托MEMS研究院,引进丁衡高院士、尤政院士等12位国际知名专家组成“MEMS研究院专家委员会”,柔性引进崔波、伊丽丽等96名高层次人才在园区进行研发中试和批量生产。三是建立集成化政务服务机制。坚持将服务链建在产业链上,围绕产业项目建设、企业上市等需求,拓展“一件事”集成服务改革领域,在全国率先开展全生命周期“用地一件事”改革、全省率先开展“企业挂牌上市合法经营认定一件事”改革。“用地一件事”改革项目入选2022年全国营商环境创新发展典型宣传推广案例,为全省唯一入选项目。同时,在产业园区建设多功能、集约化、个性化企业服务站点,采取委托行使、驻点服务等方式,下沉102项政务服务事项,通过“一张表单”、部门协同、数据共享等形式,实现“园区事园区办”。目前,企业服务站已辐射6000余家企业,办理各类事项4000余件次。
Copyright © 2017-2021 WENGAOHUI.COM 文稿汇(东城米老鼠设计工作室) | 备案号:粤ICP备2023057653号-11
声明:本网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