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佳作】谱写法治文化建设新篇章
日期:2025/01/03 23:15作者:人气:
导读:近年来,济宁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立足“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发挥儒家文化资源优势,坚持“两创方针”,把儒家优秀文化与现代法...
近年来,济宁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立足“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发挥儒家文化资源优势,坚持“两创方针”,把儒家优秀文化与现代法治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德法并举、儒法融合的特色法治文化实践之路。
抓住一个关键在固本培元中增强法治文化引领力打造法治文化基地。创建“三孔”“两孟”传统法治文化教育基地,以819处文物点、72.6万件可移动文物等传统文化资源为依托,充分挖掘儒家文化中“出礼入刑、隆礼重法”“天下无讼、以和为贵”“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等传统法律文化精髓,打造20余处现场法治教学点,组织领导干部将法治课堂搬到现场,近距离接受传统法律文化的熏陶。创新法治文化教材。编撰出版《论语译注》《斯文在兹》《孟子之光》《儒学与现代社会》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推出100余篇原创理论文章,深挖儒家思想所蕴含的法治元素,并在学习强国、灯塔党建在线等学习平台推出20余期原创理论视频,供党员干部学习参考。拓展法治文化教育。在领导干部法治教育中,注重弘扬法治文化中的礼法结合、德法共治的治国策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明职课责、严于治官的治吏之道等精粹,推动传统法治思想、法治理念在新时代法治实践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一个高地在融合发展中增强法治文化影响力加强顶层设计。2022年3月,济宁市被司法部确定为山东省内首个全国“八五”普法法治文化建设联系点。发布《济宁市法治文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了法治文化建设“四大工程”,明确了12项重点任务。强化阵地建设。自觉将法治元素融入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孔子博物馆、孟子研究院等重大文化建设项目,打造区域性法治文化景观带18处。将法治文化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县级各类法治文化广场152个、镇级168个。高标准创建市级以上法治宣传教育示范基地和法治文化示范基地906个,建成法治文化长廊6118个。拓展传播路径。吸收借鉴儒家“和为贵”文化理念,创设“和娃”普法形象,发布“和娃”普法表情包,制作“和娃”普法宣传动漫20期。创作传唱《济宁普法之歌》。连续举办三届“济宁十佳法治人物”评选活动,举办首届“济宁法治文化节”,策划主题活动10余项,举行“普法文艺演出基层行”活动500余场次,营造了“抬头见法”“处处有法”的法治文化氛围。擦亮一个品牌在守正创新中增强法治文化渗透力深挖“和为贵”内涵,融入社会治理实践。首创“和为贵”调解室品牌,并将“和为贵”文化拓展融入社会治理工作中,弘扬“德为先、法为上、仁为本、和为贵”的理念,并在实践中创造了以“正容澄心、品茗静心、学儒润心、促膝谈心、说理明心、携手同心”为内容的“六心”调解工作法,构建了“儒学促调”“新乡贤参与人民调解”等工作模式。
突出“和为贵”氛围,丰富品牌文化载体。济宁市所有镇街、村居均建成“和为贵”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和调解室,实现访调、诉调、警调等派驻的“和为贵”人民调解室及道路交通事故、医疗纠纷、劳动争议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和为贵”调解室全覆盖。广泛建设法治大讲堂、法治文化书屋等,举办“百姓儒学节”“孟子乡音”文化惠民演出、普法文艺演出等活动,为推动“和为贵”调解、“和为贵”社会治理奠定良好基础。
完善“和为贵”体系,提升群众化解纠纷水平。在全省率先构建集信访、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于一体的“和为贵”社会治理工作体系,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济宁升级版,推动群众诉求“最多跑一地、最多访一次”。坚持儒家文化素养和法治素养并重的原则,注重将“新乡贤”吸收为人民调解员。目前全市共有调解员17322人,其中“新乡贤”3500余名。积极弘扬儒家文明乡风,鼓励引导群众以调促和、定纷止争,筑牢和谐稳定“第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