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佳作】健全就业服务保障体系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近年来,临淄区稷下街道围绕稳就业促增收工作,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保障体系,构建职工生活“舒适圈”,创新劳动维权新模式,用稳定的“就业指数”为地区民生福祉“作注解”。辖区齐都药业集团入选全国“建设家庭友好型工作场所案例”。
一、构建“345”服务体系,打造高效就业生态。按照“分重点、分情况、精细化、长效化”的工作思路,构建就业“345”工作体系,就业服务实效明显提升。“3”,即三个平台:一是用好“鲁C零工”服务平台,通过线上发布企业岗位信息、零工求职信息,线下开展现场招聘会,帮助100余家用人单位发布招聘信息2000余条,提供就业岗位1400余个。二是引进“365智服务”平台,以“居民下单、师傅接单”的运行方式,吸纳有“一技之长”的无业或失业人员加入服务队伍,并对平台的服务时效、质量、价格等进行实时监督,已帮助30余人实现就业。三是建设“梦想云谷”创业服务平台,为鱼盐里商业街区创业青年提供6类71项集成服务,同时配备自助设备,实现营业执照、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等300余事项查询、网办,做到园区事项“一网通办”,2024年以来,累计办理青年创业业务60余项,园区新增商户125家。“4”,即四项服务:一是动态监测服务。全面摸排辖区高校毕业生、大龄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就业群体需求、学历、技能情况以及商户企业岗位需求,累计走访高校毕业生等1000余人次,摸排岗位信息2000余个。二是链式培训服务。组织社区开展钩织、婴幼儿护理等挣钱快、易上手项目的培训,打造社区特色品牌,产品完成后再由社区联系第三方统一收购,实现培训和就业的无缝衔接。三是创业指导服务。依托创业驿站聘请5名不同领域的创业导师,根据创业者个性需求及共性问题,开展“一对一沟通”和专题讲座集中指导,已为创业者提供服务80余次,举办专题讲座3场、参与人数70余人。四是政策护航服务。从制度优化、财政保障等方面为创业就业群体提供支持,在鱼盐里商业街区以阶梯式房租收费模式吸引商户320余家、解决就业岗位1000余个,累计发放就业创业各类补贴500余万元,建设人才公寓108套。“5”,即五类群体帮扶机制:对长期失业人员、新增登记失业人员等五类群体分别建立红色、橙色黄色、蓝色、绿色帮扶台账,因人施策开展就业、创业培训等集成服务,形成“失业—帮扶—就业”闭环,目前五类重点群体中已有500余人通过城乡公益岗招录、企业招聘等方式实现就业。
二、实施“四好”工程,构建职工生活“舒适圈”。率先在齐都药业试点“四好”工程,探索职工生活幸福型企业建设路径。一是实施“工资福利待遇好”工程。建立健全职工工资稳定增长机制,科学设定职工工资平均每年增幅8%以上的目标,职工平均工资达到8400元/月,并可享受5~10天带薪年假;建立健全职工关爱机制,实施“爱在齐药”职工关爱工程,推动职工关爱工作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近3年来,在职工婚丧嫁娶、金秋助学等9个方面累计投入1300余万元;建立健全职工子女照护机制,开办幼儿托育中心、暑期托管班等,为职工免费照看幼儿、小学生,暑期托管班被评为全国工会爱心托管班。二是实施“生产生活环境好”工程。持续加大企业技改力度,引入信息化系统、自动化设备、智能机器人应用,有效降低职工劳动强度;持续提升饮食环境,采取企业自营模式开设自助餐厅、特色餐厅,职工5元即可吃饱吃好一顿饭;持续提升住宿环境,建设两室一厅的人才公寓48套,配备洗衣机、饮水机、洗澡间等生活设施,免费提供给外地户籍高层次人才;持续提升娱乐环境,建设集职工书屋、台球室等功能于一体的职工之家,定期举办球赛、青年联谊会等文娱活动,1200余名职工在各级书法、绘画、摄影等比赛中获奖。三是实施“职业成长晋升好”工程。建立健全职工教育培训机制,创新三级教育培训机制和“双师带徒培训模式,开设QA主任、业务经理车间主任3个专业培训班,建设药物制剂工、药物分析检验工等7大技能实训基地,每年培训职工万余人次;建立健全职工创新机制,成立企业科学技术协会,组建22个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68个OC小组等创新创效平台,连续12年组织职工创新大会,590项职工创新成果获集团创新奖励,70项课题在全国医药行业OC小组成果中获一等奖;建立健全职工荣誉表彰机制,每两年组织一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评选一次“名师高徒”,41名职工在省市区三级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19名职工被评为市级以上工匠、能手,8对师徒获得市区级“名师高徒/优秀师徒”称号;建立健全职工职业生涯管理制度,建立公开考试选拔后备干部、技术层级晋升和职称五年管理规划等机制,326名职工通过后备干部选拔走上管理岗位,400余名研发人员实行技术层级定级管理。四是实施“思想文化建设好”工程。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原则,建立“12345齐都党建特色工作机制”,开展“中国梦·劳动美”等系列活动和“二十大精神宣讲”、“奋斗者精神”朗诵会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帮助广大职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建设厂史馆,系统展示企业47年发展历程,在职工心中植入“我是齐药人”的种子,不断培养“齐二代”、“齐三代”;积极开展各类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业务知识培训、应急演练、职业卫生监督检查等活动,配齐备全劳动和职业病防护用品,切实保障职工安全,推动职工安心工作。
三、创新劳动维权模式,探寻矛盾调处“最优解”。聚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不断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全力当好职工“娘家人”。一是构筑劳动维权阵地。在街道端,投资500余万元打造集总工会、人社、司法调解等职能于一体的“七位一体”职工维权服务中心,开设职工需求超市、农民工诉求调解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法律援助工作站等10个多元化功能室和“老赵劳动调解工作室”等四大特色品牌调解室;在企业端,布设63家“职工维权驿站”,新设7个城市社区“职工驿站”多维度、大力度推进维权阵地建设。二是打造多元维权体系。街道工会联合人社所、司法所和区法院打造“四方联动”职工维权服务架构,形成“四方联动、一体推进”的调、裁、诉劳动争议维权服务体系,对同意调解的纠纷,由“工会+人社+法院”实行一窗受理、现场确认,实现调诉对接;对调解不成的纠纷,由“工会+人社”实行劳动仲裁、法律援助,实现调裁对接;对疑难复杂群体性维权案件,在“工会+人社+司法+法院”四方联动基础上,联合街道综治中心、乡村规划建设监督管理办公室、派出所等共同解决。2024年,稷下街道累计立案受理劳动纠纷案件638起,调解成功512起,调解成功率80.3%,调解不成案件全部转监察和仲裁程序处理,案件化解率100%。某工地拖欠农民工工资纠纷案件被《中国劳动保障报》重点报道。三是提高劳动维权效率。落实“齐鲁工会”APP掌上维权机制,完善线上入会转会、职工e家、帮扶救助等功能,整合省总工会“12351”职工维权热线与市“12345”民生热线,所接工单及时转入维权热线办公室,实现职工足不出户即可享受维权服务。创新推出劳动维权“一件事改革”,通过流程再造精简材料40余份,实现劳动维权“一口受理、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套材料、一体管理”,有效减少当事人维权成本,解决职工维权“多头跑腿”的烦恼。
2. 为防止用户资源被随意传播,本站部分文稿需要会员才可阅读或下载,请予谅解与支持!
3. 本站所有资源来源于用户上传或网络,仅作为参考学习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范文参考 >【文稿佳作】健全就业服务保障体系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