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佳作】深耕文化 “两创” 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
近年来,山东省济宁市按照“党建引领、文化铸魂、全面融入”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文化“两创”,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生服务、矛盾调处、家风民风、基层党建等方面,推动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全面过硬,有效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精度、温度、深度、高度。
一、创新融入民生服务,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精度。充分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精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立健全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一是倾听民意。将“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等传统文化理念,融入体察民情、倾听民意过程中,创新民意倾听机制,坚持“民意我来听、有事帮您办”,每月下沉一线听民意、解民忧,到街头巷尾、田间地头、渔家船上,与群众面对面沟通交流,广泛收集民意。二是纾解民困。牢固树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理念,大力建设智慧养老综合服务体系,构建“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实现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全覆盖。牢固树立“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理念,率先出台托育机构标准体系,打造“幼有善育、以爱托举”特色服务品牌,着力解决婴幼儿托育服务难题。全市托位总数超过4万个,千人托位数达到4.78个、居全省第1位,获评全国首批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成功入选2023年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全国“一老一小”、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济宁召开。三是改善民生。坚持“民事不可缓也”理念,把关乎民众利益的事情摆在首位,建立起集收集、解释、办理、化解、回访于一体的闭环式为民平台,以惠民生、暖民心之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比如针对群众反映集中的物业管理问题,将儒家文化中“仁者爱人”“亲民贵民”理念有机融入,探索打造了“儒风济宁 红色物业”品牌。二、创新融入矛盾调处,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温度。将儒家优秀传统文化“非讼”思想、修身齐家、明辨是非、尚荣知耻等理念融入处理矛盾、化解纠纷中,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下法治、德治、自治、智治“四治融合”的村居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一是坚持法治护航。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法合治”“以规矩成方圆”等理念融入现代法治治理,全域实施“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程,将“法律诊所”开在老百姓的家门口,满足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需求;开展“法治宣讲进村居”等活动,打通群众“知法、懂法、用法”的“最后一公里”。二是坚持德治为先。将儒家文化中的“和为贵”理念融入基层治理中,在市、县、乡、村四级建设“和为贵”社会治理服务中心,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基本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三是坚持自治强基。推动传统的乡民自治、群商共治等理念创新性发展,依法制定《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条例,作为百姓实施自治的基本依据,定期召开百姓议事会,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评,形成党组织引领下,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与邻为善、讲信修睦、守望相助”自治局面。四是坚持智治支撑。在“云智济宁”信息系统开发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和济宁地方文化特色,提升群众使用系统的亲和感,纵向连接市、县、乡村、网格,横向对接大数据、综治、公安、司法、政务服务热线等数据平台,实行“马上办”“一次办”“网上办”,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三、创新融入家风民风,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深度。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和”等元素,用“孝、和”等理念培树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形成与人为善、敦亲睦邻的文明风尚,成功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一是塑造文明乡风。推动“里仁为美”“民德归厚”理念在孔孟之乡传承弘扬,将乡村治理、婚丧嫁娶、邻里互助、集体经济发展等内容充实到村规民约中,发挥村规民约软约束作用,让文明新风尚如春风化雨,提升村民气质,净化乡村风气。二是传承良好家风。引导老百姓学习制定、梳理总结优良家风家训,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比如,曲阜市武家村专门设立了一面“家风墙”,梳理总结了17个姓氏家族的家风家训,并在年轻人结婚时,村里制作家训牌匾免费送给新人,17个不同姓氏的家族互比、互学、互促,良好风气广泛倡树。三是培育淳朴民风。依托文明实践站打造“儒学讲堂”,组建“十村一人”的儒学宣讲队伍,每月开展传统文化宣讲活动,通过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授儒学经典等传统文化知识,将优秀传统文化注入群众血脉、融入日常生活,带动形成“人人彬彬有礼”的社会新气象。四、创新融入基层党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高度。围绕基层党组织建设特点,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支部建设、组织生活等,赋予基层党组织更强生机和活力,进一步筑牢基层战斗堡垒。一是融入支部学习。充分依托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志道忠诚”“仁政利民”“修身齐家”等核心理念和思想精髓,阐发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内涵、新价值,纳入党支部学习内容,教育引导基层社会治理干部正心明道、涵养政德。2023年主题教育期间,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开展156次“送课到镇”活动,覆盖济宁市所有乡镇(街道),1.5万名基层干部接受政德教育。二是融入支部活动。探索将优秀传统文化与“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相结合,打造济宁市党支部组织生活示范馆,比如,邹城市看庄镇围绕“和”文化打造党建小院,与主题党日活动结合,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开展党建活动,有效提升了各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向心力。三是融入支部建设。结合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通过将和、孝、善等传统文化融入党支部建设,把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崇德修身、以民为本、廉洁奉公等理念贯穿到支部书记选拔、使用、管理等环节,着力打造一支品德过硬、服务过硬、作风过硬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有效夯实基层社会治理的根基。
1. 本文稿内容较多,请先下载后再完整阅读内容或进行编辑。
2. 为防止用户资源被随意传播,本站部分文稿需要会员才可阅读或下载,请予谅解与支持!
3. 本站所有资源来源于用户上传或网络,仅作为参考学习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范文参考 >【文稿佳作】深耕文化 “两创” 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
2. 为防止用户资源被随意传播,本站部分文稿需要会员才可阅读或下载,请予谅解与支持!
3. 本站所有资源来源于用户上传或网络,仅作为参考学习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范文参考 >【文稿佳作】深耕文化 “两创” 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