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社会治理,来看3篇县委书记的优质畅谈提纲

分类:写作金句 时间: 2021-05-05 17:38:00 浏览: 作者:小编

1

“100”去“1”等于“0”
     盐城市射阳县委书记  戴荣江
 
射阳素有“鹤乡”美誉,曾经处于盐城第一方阵。但一度时期化工厂爆炸、信访人自焚、多名领导干部被查处,导致干群关系紧张、社会秩序混乱、经济跌入谷底。经过这几年的强力治理,射阳已从过去的全省信访管理重点县成为信访工作先进县,连续两年获得盐城市综合考核先进奖,今年上半年获苏北唯一的省财政考核一等奖。来之不易的深刻变化,让我深切感到,稳定与发展是1和100的关系,“1”没有了,一切都为“0”。具体汇报三点体会:
 
第一点体会是,矛盾再多不可怕,怕的是没把群众放心上,直面问题才能减少信访存量…我感到,拖不是办法,躲更不是办法,唯有走进群众心坎,把信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群众诉求当“家事”,再难的问题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第二点体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还不行,治标只能管眼前,源头治理才能从根子上解决问题…表象上看是储户盲信谣言,根子是民间金融秩序混乱,群众对政府缺乏信任…
 
第三点体会是,基层基础强了,群众满意度高了,稳定根基才能更加牢靠…我在反思,这两年我们专门出台“四个托底”救助政策,对困难家庭子女读书、患病就医、节日生活、住房保障都由县镇全额托底,县财政承担90%。为什么还有困难群众没能全覆盖托到位?我感到基层基础工作还不扎实。基层不强,上头白忙。群众满意不满意是检验基层基础工作的“晴雨表”…




2

做实基层服务,“四位一体”创新社会治理
南通市崇川区委书记 吴旭
 

崇川区是南通市的主城区,“十二五”以来,经济总量翻番,城市规模和品质也有了较大提升。但随着群众工作的不断深入,来自基层的种种隐忧和危机却时时困扰和警醒着我

 

一是城市更大了,但服务群众的距离远了
二是人口更密集了,但引导群众的本领小了
三是社会更多元了,但凝聚群众的能力弱了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以党建为核、服务为本、法治为基、德治为魂,从基层基础做起,探索善治、法治、德治、自治“四位一体”的社会治理创新,具体有四个方面的做法:

 

(一)做实基层服务彰显善治。要做实基层服务必须有扎实的基层组织基础。主要落在三个“实”字上:首先,党建引领的核心要强而实…二是社区服务的功能要全而实…三是邻里街坊的组织要细而实

 

(二)做优公共服务践行法治。依法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石,为社区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重点抓好三个服务:一是全科化的便民服务…二是综合化的执法服务…三是平台化的法治服务

 

(三)做强志愿服务倡导德治。把开展志愿服务作为倡导德治的主抓手。关键靠三方面支撑:一是靠社团支撑…二是靠典型引领…三是靠激励推动

 

(四)做精评议服务促进自治。把组织群众议服务事项、评社区干部、选身边典型作为基层自治的主要内容。具体做到三个有:一是评议有团队…二是议事有规章…三是结果有运用

 

2016年8月李书记来到我区社区视察指导,循循告诫我们,社会治理创新的重心落在基层、根基扎在基层。这些年的探索实践使我们深深感受到,这不仅是李书记的殷切要求,更是实现社会良治的根本所在。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带来了三个可喜变化:

 

一是从“对手”多到“帮手”多

二是从“被动”多到“主动”多

三是从“看法”多到“办法”多

 

发生在基层的这些变化,将激励我们继续把社会治理创新做得更深、更细、更实。

 
3
呼应群众诉求 加强源头治理 促进和谐稳定
 
无锡市锡山区委书记 陆志坚
 

多年来,我区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精神并按照省市委的部署要求,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领域做了大量的、积极的、有益的探索。实践中,我们发现,当前的社会矛盾大多源于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为此,我们围绕真正搞清楚“四个什么”,呼应群众诉求,加强源头治理,促进和谐稳定,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体会和做法是:

 

一、必须找准支点,搞清楚人民群众“信什么”。实践不断地告诉我们,在加强源头治理、化解重大社会矛盾的过程中,信任是撬动群众对我们工作理解、支持和配合的有力支点。群众信“说”更信“做”,对待群众,“说的多不如做的多”,“说的快不如做的快”,“说的好不如做的好”。为此,我们…

 

二、必须聚焦痛点,搞清楚人民群众“怕什么”在多年来走访群众的过程中,曾多次和群众聊起“怕什么”的话题,不少群众直言,最怕生病,尤其怕生大病。普通群众家庭一旦有人生大病,就很容易因病致贫,也很可能陷入深度贫困的境地。这些群众大多生活在“贫困线”,甚至是挣扎在“生死线”,客观上已经成为全区最弱势的群体,因病致贫已经成为群众生活中的痛点。为此,我们…

 

三、必须关注热点,搞清楚人民群众“怨什么”。机关效能作风上存在的“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门难进、脸难看”现象以及发生在基层群众身边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是群众感觉最直接、感受最强烈、埋怨最多甚至是怨恨最深的热点问题。这些现象虽然是个别的、极少数的和苗头性的,但是如果不从源头上进行治理,必然会积累群众的不满情绪,影响党委政府的形象,成为社会和谐的隐患。为此,我们…

 

四、必须抓住重点,搞清楚人民群众“盼什么”。只有搞清楚人民群众“盼什么”,才能在源头上理清楚应该为人民群众做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群众最大最多的盼望,就是过上美好的生活。就一个区来讲,如果全区群众总体上都能过上美好的生活,那么基本就能从社会治理的源头上奠定社会和谐的基础。多年的工作中特别是这次大走访中,我们清楚地了解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起码应该是:工作好、收入好、身体好、住房好、医疗好、教育好、环境好、保障好、秩序好。多年来,我们…

 

1. 本文稿内容较多,请先下载后再完整阅读内容或进行编辑。
2. 为防止用户资源被随意传播,本站部分文稿需要会员才可阅读或下载,请予谅解与支持!
3. 本站所有资源来源于用户上传或网络,仅作为参考学习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写作金句 >如何社会治理,来看3篇县委书记的优质畅谈提纲

内容仅供学习,如需复制请赞助会员,赞助后即可全站范文免费复制!


赞助会员请点击:开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