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佳作】创新“产景城”融合发展机制激活文旅消费引擎
近日,“青州市创新‘产景城’融合发展机制 激活文旅消费引擎”经验做法获省委改革办刊发推介。
青州市创新“产景城”融合发展机制
激活文旅消费引擎
青州市以获评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健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变过去“景区效应、门票经济”传统路径,坚持全域、全要素、全方位融合互动,探索形成了“产业城市化融入、城市景区化经营、景区产业化提升”的“产景城”融合发展新机制,文旅消费引擎充分激活,入选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单位。
创新产业导入机制,紧密嵌合城市“功能圈”
聚焦优化消费空间结构,政策引领文旅产业定向进入城市功能区位,变“随意摆盘”为“精准落子”,让文旅产业成为城市的“动力热源”。一是统筹规划导引“产业入片”。优化文旅产业与国土空间、城乡建设等顶层规划衔接配套,制定全域旅游、乡村旅游等20多项总体、专项规划,构建形成以“主城区文旅消费集聚区、西南山区生态康养度假区、东部地区现代花卉展销区、北部地区农耕文化体验区”为基本框架,涵盖30余条“文旅+”融合示范带的总体发展布局。二是资源清单索引“项目入位”。建立资源导向型项目招引机制,聘请专家对全域旅游资源进行价值评估,精准招引链条补环、业态补位、配套补缺、服务补漏项目。全市共梳理有开发价值的文旅资源1105处,已落户项目113个、总投资213.5亿元。三是要素供给牵引“企业入群”。出台全域旅游发展意见等12个专项文件,围绕壮大市场主体、特色文旅资源开发等方面,引导优质企业、项目向重点园区、片区集聚。探索“订制化”金融服务模式,先后推出景区经营权等抵质押信贷产品,非遗文化传承贷、民宿贷等专属信贷产品,解决融资需求30余亿元,为拓展特色文旅产业带注入“源头活水”。
创新城市管理机制,全域打造品质“大景区”
聚焦提升消费承载能力,全域推进软硬件环境“旅游化”建设,变“管理景区”为“经营城市”,让城市成为景区的“游客中心”。一是打造“处处皆可游”的城市漫游空间。改变单纯以知名景区为支撑的旅游目的地建设模式,推动资源、服务等围绕旅游业布局,增加“景区外”的体验空间,引导游客“跳出一处景、拥抱一座城”。目前,已建成85处城市公园、修复116条古街巷、打造48个景区类乡村、实现68座文博馆群免费开放。二是健全“事事都便利”的公共服务体系。搭建文旅综合服务“大数据”中心,“一站式”集成旅游地图智能导览、文旅产品在线订购等功能,旅客随时随地“一部手机”游青州。将11家重点景区、场馆接入平台实时监管,为游客提供便利性、安全性保障。三是营造“时时能放心”的市场消费环境。创新“党建引领+行业自律+部门联合监管”运行模式,依托文旅产业党委,将130余家经营主体、协会组织全部纳入管理范畴,创新挂牌经营、评星定级等激励机制,引导行业共同维护良好市场秩序。建立涉文旅管理服务的多部门联合专班,第一时间解决矛盾纠纷、处置突发事件,不断提升游客体验感和满意度。
创新景区提升机制,硬核锻造产业“新支撑”聚焦激发消费潜力,强化景区经营效率、业态功能、品牌价值等核心竞争力培育提升,变“增量扩面”为“提质拓链”,让景区成为产业的“拳头产品”。一是创新“多元化”开发经营机制。在云门山、古城等景区试点推行“管委会+公司”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市场开发,打造“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态利益联结体,打通资源、资产、资金循环转化渠道。全市共有60多个村开展乡村旅游开发,7个村创建为省、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二是创新“文旅商”业态融合机制。构建以观光为基础、以过夜为核心、以休闲体验为主体的综合文旅消费格局。在青州古城景区建设“八喜大集”文旅特产展销平台,打造集“川鲁粤”等各地特色的后乐坊美食街,发展“1公里住宿服务半径”,推出“古城过大年”主题100多项系列文旅活动,不断催生新消费,该景区创建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三是创新“联动式”品牌培育机制。打造以“千年古城 信美青州”城市品牌为统领,以“康养青州”“礼遇青州”等4大特色文旅产品品牌为支柱,以16家3A级以上景区品牌以及峱文化、状元文化等15个文化创意品牌为基础的品牌“雁阵”,不断提升青州全域旅游品牌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青州改革”微信20240904第30期
2. 为防止用户资源被随意传播,本站部分文稿需要会员才可阅读或下载,请予谅解与支持!
3. 本站所有资源来源于用户上传或网络,仅作为参考学习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范文参考 >【文稿佳作】创新“产景城”融合发展机制激活文旅消费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