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佳作】打造现场教学路线 让党员教育“活”起来

分类:范文参考 时间: 2025-01-05 13:06:00 浏览: 作者:小编

今年以来,武城县四女寺镇积极整合特色资源、培育优秀师资和创新教育载体,将“理论课堂+现场教学+研学实践”相融合,构建了“阵地设置科学化、师资队伍优质化、教学模式多样化”的现场教学体系,致力打造精品教学路线,推动党员教育培训入脑入心、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阵地设置科学化


四女寺镇积极挖掘精神文化和特色资源,将历史文物、红色场馆、生产一线打造成“实景课堂”,切实增强教育培训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深挖特色资源。四女寺镇是一座千年古镇、历史文化浓厚,具有因“四女孝亲”故事远近闻名的孝德文化、历史底蕴丰富的运河文化、宋景周誓死报国的革命精神、郭鲁建设祖国、回报家乡的家国情怀……这些革命人物事迹、红色资源、历史文化,为党员教育培训提供鲜活、生动的本土教材。


打造教学阵地。建成“郭鲁纪念馆”“宋景周纪念馆”“德杰国防红色教育”3个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孝女祠”1个家风教育阵地;“四女寺水利枢纽”“老船闸”2个运河文化教育阵地;“六三分洪广场”“牛角峪”2个抗洪精神教育阵地;“蔬菜大棚”“桃园”“百亩油菜田”等4个生产实践教育阵地。


统筹规划路线。按照“统筹规划、主题突出、内涵丰富、联建共享”的原则,精心打造、有机串联全镇10余个现场教学点,依托红映文韵党建联合体、红领蔬香党建联合体,分别推出2条以“红色研学”“产业振兴”为主题的特色教学路线,将教育搬到运河边、展馆内、生产中,切实增强教育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党员教育培训真正“活”起来。


在运河展馆讲解运河文化


师资队伍优质化


持续加强现场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助推现场教学提质增效。


建强师资队伍。采取“外引+内育”方式精心培育师资队伍,整合县委党校、乡镇领导、老党员、土专家等30名优质人才,打造一支高标准师资队伍,确保现场教学点有人管、有人抓。


储备特色课程。围绕“政治理论”“文化历史”“乡村振兴”“实用技术”等不同学习内容,结合讲师的授课领域和研究方向,筹备《跨越百年的精神传承》《党建引领兴产业,产业赋能促振兴》《追寻运河文化》等5部特色课程。


科学运用师资。采取“点单式”服务,更好地满足学员多样化需求,根据不同培训主题、培训对象,搭建多元化授课平台,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和党员需要,开展专题授课,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专业性和实效性。


在老船闸进行现场教学


教学模式多样化


将特色资源充分转化为“一线教材”,真正让党员干部在“一线课堂”有得看、有得听、有得学、有得悟。


创新教学模式。实施“专题式”辅导、“场景式”教学和“沉浸式”体悟等多样化教学模式,同时积极探索红色情景剧、红色研学游等沉浸式学习模式,让学员在参与中深刻体验和学习。


转换学习形式。充分发挥党员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参训党员通过考察观摩、专题调研、学习研讨、经验分享、情景模拟、现场答疑等多种方式主动参与,将“被动灌输”转化为“主动学习”。


提升培训实效。在运河边、展馆、蔬菜大棚、桃园等开设实景讲堂,以实地参观、事迹讲述等多种形式,引导党员通过“眼观、耳听、身历、心悟”的学习模式,在实践课程当中引发广大党员的深刻共鸣,进一步促进学员的学习内化和成果转化。今年以来,四女寺镇开展现场教学5次,培训党员400余名,让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到优质教育培训,切实打通了党员教育“最后一公里”。


  “德州改革”微信2024年第67期

 

  供稿单位 | 武城县委改革办  武城县四女寺镇


1. 本文稿内容较多,请先下载后再完整阅读内容或进行编辑。
2. 为防止用户资源被随意传播,本站部分文稿需要会员才可阅读或下载,请予谅解与支持!
3. 本站所有资源来源于用户上传或网络,仅作为参考学习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范文参考 >【文稿佳作】打造现场教学路线 让党员教育“活”起来

内容仅供学习,如需复制请赞助会员,赞助后即可全站范文免费复制!


赞助会员请点击:开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