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关于我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分类:范文参考 时间: 2025-01-05 07:41:00 浏览: 作者:小编

关于我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的

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市将发展中药材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抓手,大力实施中药材百万亩行动,积极推动中药材产业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种植—提取加工—药品生产”的产业链条,中药材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对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基本情况

      洛阳地形复杂、气候多变,中药材资源极为丰富,现已查明的中药材有262科1480余种,主栽品种65种,道地药材9种,相对集中分布在南部四县。洛阳丹参、汝阳甪里艾和杜仲、嵩县皂角和银杏、栾川山萸肉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嵩县柴胡和连翘通过国家原产地保护认证,嵩县柴胡被誉为“中国柴胡之王”。2021年,我市中药材种植面积98.2万亩,年产量20.8万吨,产值36.2亿元;省中药材规范化种苗繁育和示范基地8个,市级道地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基地61个;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36家、中药制药企业16家,总产值9.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企业2家,规上企业13家。

       二、存在问题

       我市中药材生产方式粗放,企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市场体系不健全,发展后劲不足,资源优势还没有很好地转化为产业优势。

     (一)有规模缺产值。我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占全省近20%,中药种植业和加工业产值占全省的比重不足15%和10%,经济效益与种植规模不匹配。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种植规模化规范化程度低。虽然我市中药材种植总体规模不小,但以个体农户种植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不足,目前道地中药材规模化种植面积14.4万亩,仅占总面积的15.4%,除丹参、艾草、连翘、杜仲等少数品种外,其它品种均未形成规模。中药材GAP(良好农业规范)规范化种植技术推广应用范围不大,种植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土壤检测、田间作业全过程监管缺失,有效成分含量不稳定,导致药材产量、收购价格“双低”。精深加工程度低。按照市场规律,中药饮片加工毛利率为20%至30%,中成药制造和中药配方颗粒毛利率为50%至80%。我市中药材就地转化率不足70%,且企业多数为生产切片的初加工企业,深加工类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加工能力弱,产业链条较短,产品附加值不高,全市中药材加工制药业产值仅占中药材产业总产值的21.7%。

     (二)有企业缺龙头。企业连着药材种植与药品生产销售两端,对一个地方的中药材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对比省内中药材产业发展较好的南阳,我市中药材企业规模普遍较小,龙头带动作用发挥不充分。龙头企业少。我市规上中药企业数量只有南阳的三分之一,目前尚无上市企业和超10亿元企业;而南阳现有上市企业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家,超10亿元企业2家。带动力不强。以南阳龙头企业仲景宛西制药和我市龙头企业君山制药为例,宛西制药已形成了中药农业、中药工业、大药房商业、中药医疗链条和药食同源健康食品、中医药医疗和养生链条两个链条,在全国三省六地建立了6大GAP种植基地,营业收入近百亿,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而我市君山制药目前仅生产中药制剂和药食同源产品,生产体系尚不完善,还未建立广泛的专业化种植基地,营业收入不足3亿元,对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有限。

     (三)有产品缺品牌。我市中药材主栽品种较多,产品涵盖了片剂、丸剂、膏剂、口服液、胶囊剂、颗粒剂等9大剂型,虽然部分药材品种优良、产品功效明显、具有一定知名度,但还没有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药材优势不突出。我市主栽产品中,洛阳丹参等8个品种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登记或被认定为国家原产地域保护品种,但从全国范围看,竞争优势并不明显。一是品种不具稀缺性,比如,丹参产区除我国北部高寒地区外几乎各省、区、市均有分布,皂角在长江流域均有分布,南阳宛艾、湖北蕲艾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80%;二是单品规模不够大,比如,山茱萸主产于浙江、银杏主产于山东郯城和江苏邳州,连翘较大的产地在江苏沭阳,世界最大的野生杜仲林基地在张家界;三是品种优势不明显,比如,最好的丹参产自四川中江,优质柴胡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等地,最著名的山茱萸产地为陕西秦岭太白山。产品竞争力不强。近年来,我市培育了“君山”“顺势”“宁竹”“伊国”等中药材商标,推出了六味地黄丸、五子衍宗丸、健胃消食片、柴胡口服液、活血通脉片、香砂养胃丸、小儿智力糖浆等产品,但缺少类似“云南白药”“江中”“仲景”等知名品牌,药材“拳头”产品和优势没有转化成产业优势。比如,嵩县皂角年交易量占全国的75%,但是大部分原材料被外地药企收购,没有本地优势产品。再如,我市丹参种植加工企业多达150余家,但大多停留在切片等初加工阶段,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高端产品和优势品牌。

    (四)有交易缺平台。中药材交易市场发挥着整合全产业链资源、促进供需匹配、通过定价话语权提升产业效益等重要作用。与中药材产业发达地区相比,我市缺乏大型系统化、规模化运作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制约了中药材产业发展。销售渠道不畅。我市中药材多以企业或者商贩上门收购为主,少量为大企业代加工,缺少类似安徽亳州、河北安国、河南禹州等专业中药材交易集散地,整体销售的组织化程度低,销售手段落后、销售范围受限。缺乏市场话语权。我市中药材收获后多以鲜品卖给外地客商或在异地交易市场销售,价格受制于人,难有话语权,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本土中药材产业发展。仓储物流成本高。中药材储存要求高,又因为体轻质泡,造成仓储物流成本高,我市由于缺乏专业的中药材市场及配套的仓储物流设施,异地交易成本高、损耗大,药材质量也无法保证。供需信息不对称。由于缺乏专业的交易市场,买方对市场存量信息掌握不到位,往往不能收购到足量的药材,药农因不了解市场需求,容易盲目跟风种植,导致供过于求、压价销售,出现“企业买不到、药农卖不掉”的供需错位现象,影响企业生产,挫伤药农积极性。

      三、对策建议

      当前,中药材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省委省政府实施振兴药业计划,为我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要抓住机遇,着力锻长板、补短板,推动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实现新的突破。

      (一)加快破解生产瓶颈,在药材品质提升上实现突破。一是提高种植水平。扩大道地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培育一批抗性强、质量稳定的良种,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繁育,从源头上保证中药材品质。优化种植结构和产业布局,重点培育和发展山茱萸、杜仲、连翘、艾草、柴胡、丹参、皂刺等道地性强、质量稳定、市场需求量大的中药材优良品种,集中打造栾川、嵩县、汝阳、宜阳等中药材主产区,促进道地药材向适生区域集中。持续推广“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产业化发展模式,完善订单生产、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中药材从分散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转变。通过引进培育技术人员、政府购买技术服务、联结科研院所等形式,开展中药材发展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推广中药材无害化生产技术应用,切实提高中药材品质和产量。二是增强加工制药能力。大力提升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水平,鼓励中药企业在产地建设加工基地,结合扶贫车间等资源,支持采收、净选、切制、干燥、分级、保鲜、贮藏等设施建设,打造一批产地初加工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大幅提高药材就地转化率。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加强合作,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中药材深加工及中成药的二次开发,研发以中药材为原料的兽药、农药以及非药用产品,拓展中药材功能价值,拉长中药材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推动中药材产业与康养、文旅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把基地、药企建成文化园,着力打造一批中药材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叫响伏牛山中医药康养品牌。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龙头企业引育上实现突破。一是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市县两级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探索建立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每年整合一定额度的涉农资金,用于支持中药材基地、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中药企业。二是培育本地龙头企业。市级产业投融资平台牵头,以全市现有骨干中药企业为基础,采取联合、兼并、参股、控股、注资等多种形式,加快行业战略性重组,成立洛药集团,打造名副其实的本地龙头企业。三是加强招商引资。借鉴南阳实施宛药振兴计划做法,加快推进中医药产业园项目建设,设立共享研发平台,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积极引进规模大、实力强的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等龙头企业,带动一批上下游企业集群发展。

     (三)着力整合优势资源,在特色品牌打造上实现突破。实施品牌创建行动,持续叫响洛阳中药材品牌。一是充分挖掘地理标志资源。重点围绕发展连翘、山萸肉、丹参、柴胡、杜仲、皂刺、艾草、黄精等“八大洛药”,挖掘伏牛山区优质中药材潜力,扩大国家地理标准产品保护范围,争取更多道地中药材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注册。二是打造“洛药”品牌。持续抓好GAP认证、商标注册等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鼓励支持企业争创国家、省级名牌产品;对获得中药材产品“商标”“地标”授权的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加以整合,探索打造联合品牌,以品牌合力提升市场话语权。三是强化宣传推介。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大力宣传我市中药材生产区域的独特性、生产过程的绿色无公害性及加工工艺的传承性;适时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展销活动,依托电子商务等营销平台,多渠道多途径开展销售推介工作,持续扩大品牌效应。

     (四)加快完善市场体系,在药材交易流通上实现突破。学习借鉴安徽亳州、河北安国等地交易市场建设的先进经验,依托伏牛山道地中药材资源,整合提升栾川合峪、嵩县车村两个中药材交易集散市场,谋划建设集质量检测、贸易展销、基地建设、研究开发、加工仓储、物流配送、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于一体的伏牛山中药材交易市场,实现以市稳产、以销促产。大力培养和发展中药材商会协会、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中药材专业生产大户和中药材营销大户作用,做好产地市场与销售市场之间的连接、交流与合作,不断丰富经营业态模式,推动中药材交易转型升级。 

      来源:洛阳政研与改革


1. 本文稿内容较多,请先下载后再完整阅读内容或进行编辑。
2. 为防止用户资源被随意传播,本站部分文稿需要会员才可阅读或下载,请予谅解与支持!
3. 本站所有资源来源于用户上传或网络,仅作为参考学习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范文参考 >【调研报告】关于我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内容仅供学习,如需复制请赞助会员,赞助后即可全站范文免费复制!


赞助会员请点击:开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