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佳作】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武城县委编办聚焦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大力推进优编强才、优编强教、优编强医、优编强镇“四优”行动,加大各类编制资源统筹保障力度,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推进“优编强才”
助建坚实人才保障机制
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工作机制,规范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推动人才议事协调机构运行更加顺畅、作用发挥更加高效。统筹优化机构编制资源,设立县人才事业发展中心,在全县20个县直部门、单位设立或明确专职人才工作内设机构,强化人才工作力量支撑。
保障高层次人才用编需求。制定《武城县高层次人才专用编制使用管理办法(试行)》,设立高层次人才专用编制“周转池”,建立需求引领、基数不变、动态供给的编制管理新模式。为高层次人才用编入编开通绿色通道,确保随申随办、当日办结,实现高层次人才入编“一次办好”。目前已为全县重点领域引进高层次人才55名。
加强基层人才编制保障。落实《德州市优秀城市社区党组织书记纳入专项周转事业编制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切实强化“头雁”效应。根据基层编制空缺情况和事业发展需要,协同教育、农业等有关部门审核安排各类公费生和“三支一扶”岗位招募计划23名,积极引导优秀青年人才向基层、向一线流动。
推进“优编强教”
助兴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优化中小学编制资源配置。将5所县直中小学分校单独设立并重新规范更名。对低于50名学生的乡镇小学进行重新规范调整,整合撤并教学职能弱化小学18所。持续优化调整中小学教师编制资源,根据在校学生数重新调整分配各学校编教职工编制,充分发挥编制使用效益。
助推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联合县教育体育局对县域内的幼儿数进行了摸底调研,充分了解县域内幼儿园的编制需求情况,结合人口规模及未来发展趋势,合理核算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总量,助推学前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今年为幼儿园下达备案制计划23名。
加大专门教育机构编制保障。充分发挥机构编制资源在改进民生、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重要作用,按照省市要求,制定《武城县特殊教育中心编制核定情况表》,对培智班、学前特教班的在校学生数和班级数进行全面摸排,合理配置县特殊教育中心教职工编制。
推进“优编强医”
助推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深化疾病预防控制改革。加强县卫生健康局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加挂县疾病预防控制局牌子,增设2个内设机构,配备1名疾病预防控制局专职局长。重新组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整合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执法职责。积极保障疾病预防控制领域用编进人需求,近年来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达用编进人计划11名。
促进公立医院健康发展。严格控制公立医院编外人员规模,通过机构编制综合管理系统对公立医院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进行细分,进一步优化公立医院编内编外人员结构和岗位分布。规范公立医院内设机构备案管理,推进落实办医自主权。近年来,公立医院根据工作需要提出内设机构调整事项4项,并报编办备案。
强化基层医疗卫生力量。服务保障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进医共体内人才“县管乡用、乡管村用”机制落实,配合县医共体做好县镇医务人员柔性流动、双向交流。重新核定镇街卫生院事业编制,盘活用好乡镇卫生院存量编制,今年为镇街卫生院下达用编进人计划52名,保障“三支一扶”和公费医学生用编进人需求。
推进“优编强镇”
助力完善基层管理体制
推行“县镇同权”综合改革。在鲁权屯镇、老城镇设立审批分局,持续推行跨镇通办工作,实现县域内审批服务全覆盖。推动县直执法队伍以人员常驻、区域派驻、“吹哨报道”等形式下沉镇街,在镇街综合执法大队集中办公,形成“一支队伍管执法”工作体系。目前已有101名县直部门执法人员通过不同形式下沉镇街。
加大编制资源下沉力度。根据镇街实际,在县域内乡镇间、街道间统筹配置编制资源,通过“减上补下”等方式,加大编制资源向镇街倾斜的力度,为8个镇街下沉行政事业编制50名,进一步充实镇街工作力量。推动编制资源向中心镇倾斜,为鲁权屯镇增设能人返乡服务指导中心,助力“雁归兴德”工程实施,回引107名在外能人到村任职、返乡创业。
持续理顺县乡职责关系。优化镇街职责任务清单,全面梳理调整清单职责依据、政策依据、承办机构、责任人等事项,进一步理顺县镇权责关系,持续规范属地管理工作。开展权责清单运行情况“回头看”调研,动态调整镇街权责清单,保留镇街权责事项159项,在县政府网站向社会公布。
“德州改革”微信2024年第72期
供稿单位 | 武城县委改革办 武城县委编办
2. 为防止用户资源被随意传播,本站部分文稿需要会员才可阅读或下载,请予谅解与支持!
3. 本站所有资源来源于用户上传或网络,仅作为参考学习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范文参考 >【文稿佳作】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