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省政协委员在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读书交流会上的发言
编者按
5月14日,在省政协“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 以实际行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委员读书交流会上,彭育园、黄海军、涂明珍、徐国斌4名省政协委员,分别围绕《新质生产力》《全球科技通史》《习近平讲党史故事》《分析与思考:黄奇帆的复旦经济课》4本书籍,立足本职岗位,结合履职实践,谈了读书体会、思考和收获,展示了委员读书活动取得的成效。现将委员们的发言材料摘编刊发,供学习互鉴。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
为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贡献智慧和力量
——读《新质生产力》有感
彭育园
省政协常委、委员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湖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提出的重要原创性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具有深厚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围绕本次读书会主题,谈三点学习体会。
一是提升站位,充分认识新质生产力对湖北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湖北抢抓历史机遇的必然选择,也是支撑湖北未来发展的动力源泉。目前,湖北正加速朝着6万亿经济大省迈进,要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寄予的“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殷殷嘱托,就必须科学认识新质生产力,积极主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只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资源,加快科技创新,推动产业提档升级,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跑出湖北“加速度”。
二是找准定位,全面把握新质生产力对湖北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必须推动新质生产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要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湖北省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始终坚持创新引领,激活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加大整合现有的科技创新资源,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要涵养人才培养使用“蓄水池”。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是根本。湖北是科教大省、人才大省,两院院士81人,各类高校132所,在校大学生200万人,高层次人才总量居于全国第一方阵。要进一步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建立科学有效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持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要优化现代化产业体系总布局。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载体是产业。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引领“51020”现代产业集群加速崛起,特别是在光电信息科技、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和清洁能源等领域持续创新,实现由人才强、科技强进而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递进飞跃。
三是立足本位,积极为湖北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势赋能。湖北工业大学将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立足湖北、服务工业”,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构建以创新为导向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深化内涵、特色、融合发展;以全面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为抓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模式,深入推进高水平、有组织的学科布局、科研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为湖北高质量发展增势赋能。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读《全球科技通史》心得体会
黄海军
省政协委员
武汉理工大学物理学科首席教授、新材料研究中心主任
《全球科技通史》以“能量”和“信息”为主线,从空间和时间维度上描述了科学技术在农业、工业、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历程,揭示了科技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结合阅读此书,让我更加深刻地领悟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的重要讲话精神。
一、科技是国家强盛的基础。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国家具有强大国防力量的前提。在科技史上,战争一直是推动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例如,铁器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的出现和普及对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朝在兵器制造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发明了铁制兵器、铁甲和弓弩等先进的武器装备,提高了秦军的作战能力,使其能够征服其他诸侯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先进的科技可以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先进的科技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推动经济发展。在农耕文明社会,经济总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数量,技术的作用相对次要。手工业发展的动力主要是人力和畜力。要制造更多的商品,就需要雇佣更多的人,而从农业生产中解脱的人数是有限的,因此工业发展非常缓慢。源于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本质上是一次动力革命,采用蒸汽机产生的机械动力取代人力和畜力,生产效率剧增,同时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商品供大于求的情况。科技的发展可以提高国家的软实力。科技进步的结果是提高了生产力,使更多的人从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解放出来,从事管理、科研和教育工作,反哺科学技术研究,推动科技发展和进步。
二、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根据《全球科技通史》论述,从公元前3000年到18世纪,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和欧洲为代表的西方文明是并行发展的,且水平不相上下。但是在19世纪的100年,西方世界的创新发展全面超越了东方。原因之一是18世纪欧洲完成了启蒙运动,进入科学时代。西方在科学上的积累成功地转变成技术发明,继而转变为生产力。在这个过程中,大学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坚实的教育基础为西方科技进步提供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创新发明纷纷涌现。而18世纪的中国教育还是私塾制,在教学内容方面主要注重儒家经典的学习,缺乏科学和技术方面的传承。原因之二是17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叶,处于工业革命时期的欧洲、日本等国家的科技不断进步。而同一时期的清朝采取的一系列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与外国先进科技的接触和学习,同世界科技发展潮流渐行渐远,屡次错失富民强国的历史机遇。历史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能单就经济总量大小而定,一个民族是否强盛也不能单凭人口规模、领土幅员多寡而定,而是科技强大,创新不断。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深入学习、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肩负起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责任,甘为人梯,言传身教,慧眼识才,不断发现、培养、举荐人才,为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铺路搭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一本好书砺初心
一盏明灯照前行
——读《习近平讲党史故事》有感
涂明珍
省政协委员、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省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
书籍是进步的阶梯、人生的导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广大党员要以学习党的历史为重点,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在学习领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习近平讲党史故事》是一本党员干部“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检视初心、滋养初心”的宝贵教科书。书中记载了习近平总书记讲到的84个感人至深的党史故事。我谈三点读后体会:
一是从党史故事中汲取奋进力量,就是要锤炼忠诚品格,不断为干事创业储蓄饱满“势能”。天下至德,莫大于忠。蔡和森、夏明翰、杨靖宇、江竹筠等共产党人之所以在刑场上视死如归、在战场上前赴后继、在监狱里忠贞不渝,就是因为他们始终把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与党同心同德同向。从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就是要学习他们忠于信仰、忠于党的政治品格,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对党忠诚、为党尽职,并将其作为最根本的政治纪律,体现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的行动上,体现在日常言行的细微举止上,表里如一,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使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成为自己最鲜明的政治底色。
二是从党史故事中汲取奋进力量,就是要勇于担当作为,不断为服务中心大局注入强劲“动能”。担当是成事之基,有多大担当才能成就多大事业。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8年如一日,把“小我”融入国家教育科研事业,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独龙族“老县长”高德荣扎根基层默默耕耘8余年,以一地小康为全局脱贫贡献力量。从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就是要学习他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家国情怀。作为政协委员和红会人,我们要紧扣党政所需、群众所盼履职尽责,自觉把所辖领域的工作摆在党政中心大局中去思考谋划,全力推动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等工作提质增效,以一己所能服务大局所需,以一域增光为全局添彩。
三是从党史故事中汲取奋进力量,就是要坚守为民初心,不断为人民群众送去暖心“热能”。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百姓的事就是天大的事。贵州遵义市“大发渠”主支渠长达15公里,穿越3座大山、9个悬崖、10多个山岭,是时任遵义市草王坝党支部书记黄大发为解决吃水灌溉问题,带领村民苦战36个春秋修成的。从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就是要学习他敬业为民、说到做到的精神品质。作为省政协社会福利和保障界别的一名委员,我们要密切关注社会动态,主动抓住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向党委、政府反映社情民意、民生诉求,全力做好释疑解惑、化解矛盾、凝聚共识的工作,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同时,作为一名红会人,我们更要时刻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持续推进应急救援、应急救护、人道救助、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人体器官捐献等工作,持续开展博爱送万家、白血病先心病儿童救助等活动,及时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困难群众身边,织密筑牢生命安全防护网,共同缔造幸福新生活。
从经济问题转向领导力
——读《分析与思考:黄奇帆的复旦经济课》有感
徐国斌
省政协委员
省空间规划研究院规划所所长
在省政协的推荐下读了《分析与思考:黄奇帆的复旦经济课》一书。黄教授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基础货币、资本市场、房地产发展、对外开放、中美经贸等多维度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深入的研究。具体心得体会如下:
体会一:剖析问题应拓展深度,立足多领域进行思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应成为根本遵循。诸如,关于城乡土地资源有效配置,一般自然资源领域分析大多从农村宅基地建设用地250平方米,城市建设用地平均120平方米,土地相对不集约,因而要进行资源再配置。但黄奇帆教授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观对城、乡的土地资源进行辩证分析,如文中提到“由于城乡的变迁,人口集聚到城里,农村里的宅基地等建设性用地会大幅度减少,使得农村耕地数量相对增加,所以没有出现耕地短缺的问题。但我们的农民是两头占地,他到城里来算一波人,但是在农村里,宅基地还是留着的,我们的耕地因此就短缺了。宏观上城乡资源没有流动,没有配置,这就造成我们耕地短缺,住宅用地少,土地供应成本高,整个城市的房价也会高。”用辩证关系精彩论述了城乡土地、人口与房价关系。
体会二:看问题在于预见性,这是领导必须具备的能力。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所作的结论中说过:“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只有当着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全书对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如供给侧改革、房地产等都进行预见性分析,对领导力进行了完美阐释。
体会三:培养正确的领导力,才能对未来有科学的洞见。日常工作应重点培养这种能力,这就需要认真细致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系统、深入地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通过学习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深学透掌握内涵,转变思想观念,努力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真正做到真学、真懂、真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思路,推动工作的举措,服务发展的本领,不断提高领导能力。
当前,全省正在着力推进流域综合治理、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双集中”发展,作为省政协委员应按照孙伟主席在省政协党组会议上的要求,准确把握 “底线” “流域” “综合”“治理” 四个关键词,把握首要任务、战略路径、重要抓手、战略重点、基础保障,综合运用调研视察、协商会议、民主监督、提案工作、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积极履职建言。领导力不是一蹴而就的,看待问题的能力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蓄。这需要我们沉下心来,按照科学的分析方法,戒骄戒躁、锐意进取,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工作,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作出积极贡献。
本文转载自湖北政协,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删除。
2. 为防止用户资源被随意传播,本站部分文稿需要会员才可阅读或下载,请予谅解与支持!
3. 本站所有资源来源于用户上传或网络,仅作为参考学习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范文参考 >【心得体会】省政协委员在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读书交流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