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佳作】打造校地合作新模式 助推高校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来源:石家庄改革
灵寿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深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创建工作,因地制宜、靶向发力,指导县域内高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各领域、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有力推动全县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推动民族工作提质增效
一方面,提高政治站位,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在中共灵寿县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建立灵寿县民族协调机制,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完善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凝聚各方力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另一方面,建立联动机制,完善工作格局。健全完善属地与高校之间协调联动机制,县委统战部、县公安局和县域内高校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石家庄科技信息职业学院共建校地协调联动机制,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各部门密切协作配合,充分发挥共建共治共享优势。
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积极打造教育实践阵地
一是发挥好教育实践基地引领作用。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依托松滹湾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公园、陈庄歼灭战陈列馆、灵寿县博物馆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点位,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在更具交互感、现场感、代入感的场景中学习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进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二是筑牢宣教阵地。建设集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于一体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阵地,在少数民族学生较多的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着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广场、文化长廊、图书角,举办民族团结进步优秀文艺作品展,广泛宣传民族团结进步标语口号、重要论述、典型事迹等内容,使学生充分了解党的民族政策、知识和理论,让民族团结理念深入人心。三是建立高校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的关心关怀,全方位做好服务管理工作,持续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校园氛围。
三、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是构建互嵌式校园环境。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推动县域内高校落实混班混宿混餐,以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和学生社团为依托,搭建各民族师生全方位嵌入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在加强各民族学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交流的基础上,努力营造各民族学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二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固本强基作用,积极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指导学校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堂教学、团课队课、每周一课;开设中华文化阅览室,提供中国历史、传统文化、民族团结等各类书籍,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三是创新活动形式,营造浓厚氛围。举办“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演讲比赛、民族歌曲演唱、民族舞蹈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依托校刊、校报、校园网、校园广播站等平台媒介,讲好中华民族故事;以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传统节日为契机,举办“知我民族、爱我中华”手抄报比赛和民族团结知识竞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自觉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不断加强宣传教育,进一步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提高大学生民族团结意识,切实增强“铸牢”培育实效。
2. 为防止用户资源被随意传播,本站部分文稿需要会员才可阅读或下载,请予谅解与支持!
3. 本站所有资源来源于用户上传或网络,仅作为参考学习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范文参考 >【文稿佳作】打造校地合作新模式 助推高校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