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做法】打造丧俗改革“宅子”模式 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
来源:泰山改革
徐家楼街道宅子村位于泰安市泰山区南部,占地2.2平方千米,共有村民1100户,3468人。近年来,宅子村紧紧抓住移风易俗切入点,聚焦建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组织阵地,因地制宜制定移风易俗规范,形成党员带头、奖励示范、设施完善、流程简单的“移风易俗”新机制,为弘扬新风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供了新思路。
一、组织引领,建章立制“定在前”。一是专班专题定规范。宅子村成立由村支部书记任组长,村“两委”任副组长的移风易俗工作专班,通过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就如何做好村内丧事简办事项进行深入讨论研究。通过征集各网格100户居民代表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丧事简办公约征求意见稿,并召开党员群众大会进行修订公开,确保办事标准全村认可、公开透明,使移风易俗有章可循,消除互相攀比现象。二是建强阵地求实效。在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的基础上,宅子村组建红白理事会,并由村支部书记担任红白理事会会长,通过吸纳德高望重、公道正派、热心为群众服务的老党员、老干部加入,极大提升了红白理事会认可度和工作效率。三是严格奖惩抓落实。按照商定的操办规模和随礼标准,实行村民定、村民守、村民管的制度,开展白事比谁办的简,谁家流程少,谁家省的多等活动。对不按标准执行的,红白理事会拒绝服务。对带头办理的,村委一次性奖励1000元现金,切实减轻了群众负担,树立了丧事简办的社会好风气。
二、示范带动,配套服务“跟得上”。一是城乡殡葬设施提升。2015年,由于修建市管道路占用原村集体公墓,需新建公墓。为节约耕地,提倡移风易俗,通过多方征求群众意见,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决定在剩余占地上新建一处占地4亩两层式祠堂,实现殡葬全流程服务。截至目前,已修建地上祠堂650平方米,包括纪念堂、办公室、传达室210平方米,内配有冰棺一个,祭祀设施齐全,可供遗体告别使用。修建地下骨灰堂,设双位骨灰寄存架1026个。自2020年投入使用后,已放置骨灰盒62个,安葬率达到100%。2021年,村集体投资30万元建设食堂140平方米,完善好室内配套设施,供村民免费使用。二是严格落实惠民政策。自惠民殡葬政策实施以来,全村已有72人享受政策减免,节省村民费用近32万元,极大地减轻了群众的丧葬负担,有力地推进了殡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规范治理散埋乱葬。在修建祠堂的同时,针对现有墓地进行全面排查,摸清此前公墓底数,并进行分类梳理,开展散埋乱葬和立碑专项治理行动,散葬坟墓和私自立碑现象得到有效治理。截至目前,未出现新的散埋乱葬和私自立碑现象。
三、强化宣传,评先评优“气氛好”。一是多渠道宣传。通过发放宣传画、签订承诺书、广播视频等形式,广泛宣传移风易俗工作,引导广大村民摒弃陈规陋习,厉行勤俭节约。结合清明、重阳等传统节日,强化宣传教育,引导村民自觉抵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对大操大办、薄养厚葬、封建迷信等反面典型,进行公开曝光,形成警示效应,让村民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记在心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二是多平台评选。引导村民树立“厚养薄葬”观念,对按照村内制度办理公事的,进行表彰表扬,推动实现丧事简办。积极开展“四德”模范评选、大学生奖励金发放等活动,用模范典型带动影响身边人。三是多举措惠民。强化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以解决当地村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问题为突破口,让移风易俗成效真正惠及农民群众,增强广大群众自觉性和认同感,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
2. 为防止用户资源被随意传播,本站部分文稿需要会员才可阅读或下载,请予谅解与支持!
3. 本站所有资源来源于用户上传或网络,仅作为参考学习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范文参考 >【创新做法】打造丧俗改革“宅子”模式 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