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发言】村党组织书记座谈会交流发言
来源:『建德先锋』微信公众号
导读:
“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浙江杭州建德市委召开村党组织书记座谈会,“领头雁”们讲发展、谈变化、话感悟,交流学习“取真经”、互相借鉴促提升,充分展示了实干奋进、争先创优的好风采。『建德先锋』微信公众号将部分村书记交流发言摘编刊发,供学习参考。
羊峨村是典型的高山村,海报500多米,是三都镇海拔最高的一个行政村,常住人口400余人,90%左右都是老年人。虽然在高山上,路途较远,但是我们羊峨还是很有自己的特色的,入村口有一颗千年红豆杉守护着我们羊峨,村内有一株乾隆年间种植到现在有300多年的牡丹花每年盛开,村中心有一座200多年历史的老祠堂,这些都是我们村的“老宝贝”。怎么把“老宝贝”变成“摇钱树”?怎么利用高山优势推动村庄发展?怎么把羊峨村从“花美”变成“村美”、“人美”、“富美”?
我认为第一个就是要盘活用好“闲置资源”
我们村两委走的第一步,就是以化解村级债务为目标,想方设法盘活村级闲置资源,针对已闲置的1980年与水利局合建的水电站,村两委干部主动作为,以95万的价格转让给市交投公司机改经营,水电站的盘活极大地消减了村级负债,而且村集体以入股的形式每年可以有10万余元的分红;通过结对帮扶单位获取项目资金,将闲置的老学校改造成民宿,每年为村里增加5万元收入;另外,将村内目前仍在闲置的里中拢村委会大楼、三百米涵洞和两个山塘进行招商引资,打造避暑胜地,举办“牡丹节”吸引游客体验乡村体验游互动活动,邀请绘画摄影爱好者到村里画牡丹、拍牡丹,为村集体增收5万余元。加上其他店面房出租,短短一年就为村集体销债120余万元。
第二个就是要大力发展“高山产业”
虽然我们是在大山里的村落,但是我们也不能躺平,我们村子海拔高,种出来的蔬菜、茶叶比其他地方口味都要好,高山蔬菜、茶叶产业发展势头很好。一开始,我们是自己种、自己卖,碰到的问题非常多,而且一直打不开销路。为了破除瓶颈,我们探索出“村经济合作社+蔬菜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成立“高山蔬菜社会化服务专业队”,对蔬菜生产进行统一种苗、统一物资供应和技术指导,全村高山蔬菜日产量最高峰达5000公斤。去年,我们借助“醉三都”区域公众品牌,实现品牌化,通过帮扶单位杭州中院牵线搭桥,每年固定为杭州多家企事业单位供应蔬菜、茶叶,价值400万元左右,帮助村民增收,实现村民人均年收入4.2万元。下步我们计划与镇农开公司合作,打造“高山蔬菜”共富工坊,把高山蔬菜与村集体联系起来,壮大村集体经济。
第三个就是要打通基层智治“最后一米”
要把基层治理做好,就要用心,从老百姓的角度去干事情,我们村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在村里的多是老年人,也是我们主要的服务对象,因此我们围绕“一老一小”,坚持“一厅受理、集成服务”理念,依托村级党群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险、救济救助、免费代购、免费送货、低保残保等便民服务,特别是将每周三作为固定上门日,将“服务台”搬到村民家门口,让老年人体验就地就办的便捷。今年以来,我们帮助老人群体完成代跑代办32件次,办理事项75个,帮助24名低保老年人解决低保补助办证等问题10余个。坚持“一键反映、秒回即办”理念,夯实乡村钉数字平台,实行“动一下手指,拍一张照片、写一句话、点一点图标”的钉管家24小时服务机制,解决如公共设施损坏、邻里纠纷、环境卫生等问题。
第四个就是要扑下身子提供“暖心服务”
我们结合“劳动一小时”,发动党员志愿者和村民参与到环境卫生整治当中,村两委带动普通党员和志愿者,对347名60岁以上老人实行“1+N”结对帮扶,我也带头对10名85岁以上行动不便的老人每天上门照料一小时,每周下山集中代买生活用品。特别针对高山村租车贵、租车难的问题,我和胡主任从2006年开始就利用自家车轮流当起了村里的“120”,免费接送老年人打疫苗、夜间临时送病送医。今年以来,共开展政策宣讲8场,服务空巢老人102人次。记得在2022年6月来受金华地区疫情影响,我接到群众反映800亩高山蔬菜出现滞销的问题后,立即帮助老菜农寻求其他渠道商,按照网格自建了10人的爱心运输队,每天帮助老菜农代销代运高山蔬菜、瓜果5000公斤以上销到衢州等地,最后他们非要拎几袋蔬菜上门来感谢我。
下一步,羊峨村将抓基层打基础,在做好自然村环境提升、建设停车场、污水管网铺设等民生工程基础上,聚焦产业提升,做大“羊峨三宝”品牌,打通高山蔬菜、香榧、笋干等农特产品销售渠道,不断提高村民收入。
上吴方村位于大慈岩镇西南部,全村共1188人,其中党员55人,村民代表40人,曾获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浙江省民主法治村等荣誉。方方正正做人,堂堂正正做事这个家训已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上吴方村人的心中。近年来,我们持续深化“新时代·邻里睦”治理品牌,大力开展“三个一”建设,即建一处“邻里舍”、开一家“邻里食堂”、评一批“邻里之星”,把村里真正有治理能力的人挖掘出来,把村里的闲置资源利用好来,把村里日益疏离的邻里关系凝聚起来,扎实开展“新时代·邻里睦”的生动实践。
“邻里舍”解邻里事
以前,在上吴方村有个很有意思的说法叫“八仙过海”,每逢村里做项目,施工现场就会聚集很多人,主要是因为村里工程质量较差,村民们意见很大,老同志们对村干部逐渐失去了信任,都想让工程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最终三年都完不成一个环村公路项目。换届选举后,我听取几位老干部的意见,带着村两委承诺绝不参与任何工程,任何事情都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一年后,三个工程(公厕、果园道路、省保修缮)都顺利验收,老同志们终于放下了心,纷纷到“邻里舍”中发挥余热,担当“邻里和事佬”,领着村民代表参与邻里舍议事,帮着村里化解矛盾纠纷,有了他们的参与,村里真正做到了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舍。自“邻里舍”建成后,我们引导有矛盾的村民到邻里舍中“理家常”式的协调化解,累计化解了矛盾46起、信访问题12起,矛盾纠纷逐年减少。从“八仙过海”到“邻里议事”,自从我们村两委干部秉持着一颗公心做事后,上吴方村村民逐渐团结了起来,遇到难题时,原先“这不行、那不行”的老同志们都会主动站出来表态支持村两委说“我来想办法”,原先千头万绪的村级事务,也逐渐变得顺畅起来。
“邻里食堂”邻里助
我们村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老年人口比例占到了常住人口的70%,为了解决72位高龄、孤寡、空巢老人面临的“做饭难”“吃饭难”“吃热乎饭更难”的困境。我们新建了“邻里食堂”。利用村里的闲置资源和乡贤资源,通过四个一点把建起了“邻里食堂”,让需要的老年人能够花最少的钱吃上热乎的饭。随后,我们实施了“邻里助餐”行动,我刚到村里的时候,除了早上8点30大家到村委会集中下,其他时间基本看不到人,给老人们送餐,也是通过务工“叫人送”,每天“劳动一小时”活动推出后,我领着村两委干部和党员组建了一支“邻里助餐”服务队“自己干”,每天一小时轮流为全村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送餐。从“吃饭难”到“热乎饭”,从“叫人干”到“自己干”,村干部的口碑在一天天变好,只有村两委自己动手去做了,干的事更多了,出现在老百姓面前的次数也更多了,他们都看在眼里,慢慢地有时间也会加入我们的劳动队伍,整个村也会齐心协力形成一种向好向上的势头。
“邻里之星”邻里选
以前,村里邻居之间矛盾比较多,我们通过设立“善心榜、孝心榜、爱心榜、服务榜、乡贤榜”五张榜单进行晾晒比拼,从家庭和睦、邻里互助、垃圾分类、美丽庭院等小处着手,引导村民学习传统文化中的善、孝、美等传统美德。例如,我们在“邻里食堂”设“善心榜”和“孝心榜”,对“向食堂捐赠物资善心人”和“为长辈代缴伙食费的孝顺子女”进行评选,并对当期的“邻里之星”进行张榜晾晒。第三期的邻里之星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认可,方爷爷今年89岁,两个儿子常年在外,老伴也去世了,平时老人一个人在家闲不下来,村口位置有一块菜地,被他管理得井井有条,有一天他主动来找我,提出将他种的菜无偿赠送给老年食堂,一年来为村集体节省了2000余元,有了老人带头,经常会有村民纷纷效仿,给食堂送来一些蔬菜和米面粮油。从“拿一点”到“送一些”,邻里食堂的运营渐渐走上正轨,村里家家户户也逐渐遵循着“乐善方正”的家训,乐于助人、敬老爱亲,遇事多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
点滴间汇聚人心,细微处久久为功。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打响“新时代·邻里睦”乡村善治德治理品牌,努力开创“方正有度睦邻里”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同时,集中精力攻坚村集体经济发展,全力抓好家风馆项目、空天研学项目、草莓标准地项目。
近几年,航川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从进位百佳到标杆50再到“共富山川”链组,在一轮轮创建比拼中村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集体经济实现了明显进步。2022年,我们的集体经营性收入从33万增长到了103万,比上一年增长70万元,我们全年接待了495批次各类参观考察团队,是上一年的6倍。
今年3月,刘捷书记赴航川村调研考察,对我们取得的进步表示肯定,更是为我们鼓舞了士气,指明了方向,可以说,不管是镇里还是村里,大家的干劲都更足了。
我们首期139欢乐农家以及“云逸轩”农家乐已经正式开业,4月26号,我们接受了第三批链组党建互看互比验收,4月27号首批杭州、上海体验团108人入住,第三届水果玉米节暨五一“嘉年华”圆满落幕。
回想2021年10月15日,富书记到我们村考察调研时提出“航川村自然环境好,可以搞民宿”,但是究竟往哪个方向搞,怎么发动群众,坦率地说,我真的有点底气不足。到2022年10月10日“139欢乐农家”品牌正式发布仪式上,我表态在今年5月要开门营业,当时其实还是底气不足,但是,今天我想说的是,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们跨出了第一步,实现了第一个“小目标”!
都说干成事,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我觉得人真的是最关键的因素,对于“无中生有”的139民宿来说,更是如此。
从第一轮链组到第三轮链组,在项目支持、资金保障、招商引资等各个方面,镇里几乎是集全镇之力推动“共富山川”链组延链补链,黄书记常常一天要来村里好几趟,全镇干部连续扑在链组工地上,今年镇里还出台了民宿产业扶持政策,真真切切给农户吃了定心丸。
我们两委干部也是持续发扬起早摸黑的“两头乌”精神,动员的时候,连续大半个月,每天晚上都在老百姓家里搞“夜学”,帮老百姓算经济账、算长远账;启动改造后,每天早上还没到上班时间就跑到工地上转一圈,每天晚上检查完改造进度还要碰个头开个会。正是大家的敬业奉献,让我对民宿顺利开业越来越有底气。
我们的139欢乐农家与军中梦、玉见乡甜等主体共建产业联盟,相互引流、资源互补,构建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条。军中梦特训营从去年全年接待团队5000人次到今年4个月就已达到4000余人次;玉见乡甜农场水果玉米产业联盟愈发壮大,实现水果玉米扩面150亩。今年,又有杭州六号户外运动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打造垂钓、露营、滑草、烧烤等户外运动娱乐休闲设施)、浙江童心云文旅发展有限公司(一期投资200万元,结合航川“云山”概念,在原来开心农场的基础上打造集云自由、云实践、云童趣、云萌宠、云农耕、云科普、云课堂于一体的“TONG心云农场”)以及上海玖玖国际旅行社、杭州风云旅行社等新晋主体加入我们的合伙人名单,我们的队伍越来越庞大,我们对民宿客流越来越有信心。
民宿姓民,农家乐姓农,这次发展民宿产业的主角必定是老百姓。然而,139欢乐农家的概念刚提出时,老百姓并不看好。一开始我们开户主会议,农户们在会上说,怕三年都收不回成本,都在观望。第二天,我都没怎么跟家里人商量,就把结婚的婚房直接推平了,跟老百姓一起搞民宿,要给他们信心!后来在户主会上,我也表示,两年收不回成本,亏掉的钱由我承担,同时,我们带上老百姓去湖州、衢州等地考察,给他们算总账,最终有12户农户报名加入。
我们的老百姓真的很给力,半年前可能还是我们领着他们干,现在真的有点他们推着我们干的意思了。为了推动农房提升,其中9户农户总计自发筹资427万用于农家乐改造,其中贷款273万;为了让住户有更好的体验,他们以每顿20元的标准反复试烧,改进口味;为了能在预定的时间里面顺利开业,他们加班加点干,乐在其中。
4月13日,中青班的学员们来我们村“三同”教育,成了139欢乐农家的首批民宿体验官,有一位学员跟我们说,他们住的民宿老板看到他们很激动,又是送饮料,又是送水果,说虽然很累,但是终于迎来了第一批入住客人,感觉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靠着镇村干部的努力,139欢乐农家顺利开业,而未来能不能运营好,恐怕懂规划、懂营销的专业性人才最为关键。刘捷书记调研时就提出:“139民宿一定要有专业的运营团队才能长久的经营发展下去,绝不能只靠镇村来经营。”为了招引专业的运营团队,我们使尽了浑身解数,也期待能够招引到优秀的运营团队。
就我们自身而言,我们将向下一个“小目标”奋进:一是在第一批民宿开业的基础上,启动第二批农户报名,推动民宿床位达到500个,带动周边村和整个镇域民宿经济发展。二是推动“云山宿集”由139迈向1390,加一个“0”不仅仅是价格的提升,以满足高端消费需求,更是要在农旅军旅产业、旅游配套设施、服务品质等各个方面提档升级,让游客留得住,乡村兴得了。三是要让产业发展的成果看得见摸得着,为村民提供就近就业岗位50个以上,争取在三年内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300万元。
龙桥村地处建德西部,唐代著名诗人李频的故乡。我们村由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现有45名党员,1386人。从去年6月开始,我们村干部就坚持每天提前一个小时到村里,开展“劳动一小时”。我给他们准备了劳动“四件套”,扫把、手套、夹子、修剪剪刀。先劳动,后办公,有时候一边劳动还一边讨论讨论村里的事情,效果还挺好。
既然要做,我就想认认真真的去做,不能应付,搞形式。龙桥村有3个网格,我们从最简单的环境卫生整治开始劳动,每周排好计划,一个网格一个网格的清理。每天第一件事,我在微信群里先发布一下集中整治的点位,村干部到办公室自觉得拿上“四件套”出发了。
我们村干部中女同志居多,只有一名男同志,但是干起活来,这支娘子军一个个都很厉害,从来不喊苦喊累。我们不管别人怎么说,雷打不动,不管刮风下雨,按照计划天天劳动。就这样日积月累,我们把每个网格,每条路,都已经整治了一遍。村里的绿化都是我们自己修剪,减少了村里的开支。现在到我们村,变化还是比较大,成效也是明显的,可以说每个网格内都清清爽爽,再也看不到乱堆乱放的现象。
劳动一小时,说实话,干几天很简单,但是坚持真的很难。特别是到了夏天,6点多钟太阳就很大,干一会儿就一身汗,我们村的女同志都晒的很黑。有时候,我也有过畏难情绪,有时看着他们跟着我干的这么苦,也会问自己这么苦这么累值得吗?
有一次,我们在路边捡垃圾,有个村民拿着一袋垃圾出来正好要出来丢,看到我们清扫很干净,扔垃圾的手又缩了回去,看着我们说,“看到你们每天这么早就来扫,我都不好意思倒垃圾了。以后我家门口,你们放心,我都自己扫干净。”听到他这么讲,我们也感到很欣慰。村庄环境越来越好了,得到老百姓的认可,我们觉得再辛苦也值了。
一次清理干净很容易,维持下去比较难。如何让村庄的环境保持下去,只靠我们几个村干部、网格员天天来劳动是不够的,要发动更多的农户也参与进来。于是,我们对劳动一小时实施双积分奖励制,劳动积分和美丽积分,参与劳动有劳动积分,同时对农户实行“门前三包”,农户自己家的庭院、门前、屋后由自己打扫,有美丽积分。每年对做的好的给予一定的奖励。
在将近一年多时间里,我们不断丰富“劳动一小时”的内容。除了环境整治以外,我们还结合李家镇的“幸福方桌计划”,做好“一老一小”服务。有一次,我们到上龙桥网格整治,走到独居老人夏大姐家里,她已经90多岁,4个子女都在外地,一年到头也回来不几次,每次都是匆匆忙忙。我们走到她家后,家里比较脏乱,特别是厨房的油烟很厚。她年纪大了,自己也没有力气去清洗。我们村两委和网格员7个人,利用半天的时间,把她家里里外外打扫干干净净。她拉着我的手说,“你们这么好,还来帮我打扫,太感谢你们了。”
人年纪大了,最怕的是孤单,特别是过节的时候。我们就清明节做清明馃,端午节包粽子,送给独居老人,让他们也有过节的感觉。有一个独居老人,前几年得了半边风,手脚不灵活,自己做不了清明粿。吃到了,我们给她送去清明粿,真是高兴,笑着说:“我还以为今年没有清明粿吃,没想到你们给我送来了。”
劳动中的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劳动到哪里,就顺便到附近的农户家里转转,聊聊天,老的人最喜欢我们走到家里和他们聊天。我们经常去转转他们在外的子女也就放心了。
通过劳动,环境变美了,开支减少了,老百姓的满意度提高了。我们如何能在村集体收益上出一工,也是我们村两委干部一直考虑的问题。
今年,在镇里的支持下,我们争取到了杭州市帮扶集团漕运集团帮扶项目资金40万元,打造了共富工坊——“笋干工坊”。笋干工坊除了可以加工笋干,还可以做番薯干。有个共富工坊,我们的劳动内容更加丰富,工坊的前期建设中,我们没有请过务工,都是我们村干部、网格员、乡贤等整理场地。这个月已经建成投产,从第一批生产出来的笋干来看,品相还不错。接下来,我们打算在村集体的田里种番薯,我们也会把农户的番薯进行收购,这样上半年可以做笋干、下半年做番薯干,增加农户的收入,促进村集体的增收。
“共富工坊”也得到我们村乡贤老王的很大帮助。他自己开个食品公司,做坚果加工,所以在工坊的生产经营和产品销路方面,他比较有经验。他帮助我们一起建工坊、收笋干、代销售。我们对销路充满信心,对村里的发展也充满信心。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我们将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好“劳动一小时”,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来换取龙桥的发展指数和群众的幸福指数。
2. 为防止用户资源被随意传播,本站部分文稿需要会员才可阅读或下载,请予谅解与支持!
3. 本站所有资源来源于用户上传或网络,仅作为参考学习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范文参考 >【交流发言】村党组织书记座谈会交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