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孚有曾任山东省委政研室主任、省委副秘书长,是山东杂文学会会长,著有《闲言集》《无事忙集》《草田居夜吟》等多部著作。这篇文章作者站在一“秘书”领导者的层次和角度,从七个方面入手,谈了自己对秘书及秘书工作的观点和看法,言辞恳切,经验满满,值得文友学习体味。是为荐。
想起“当秘书头儿”那些年山东省委原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原主任 国孚有(2003年)
调到省委机关干秘书工作,从当初新成立的政策研究室到省委办公厅,两个部门分而合,合而分,从处长、主任到副秘书长,不管改换什么名称,始终是秘书,而且是搞文字的秘书,工作量最大的部分是起草领导报告、讲话,从第一句“同志们”开始,到画上最后一个句号为止,心不离稿,手不离笔,都离不开为中心工作服务,为省委决策服务,为主要领导服务。
那些年,没少熬夜,没少加班,就像奋战在农田基本建设工地上,“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再动手”,每年我们出手的“成品”大体多在50万字左右。可以说,酸甜苦辣百味俱尝,一言难尽,万感交集,主流是心灵的安慰,收获的喜悦,紧张劳作中的同志情,没有留下太多遗憾。如今告退(告而不休)已10年有余,回想当年的这段经历,许许多多还依稀记得。
一、秘书的工作程序在领导身边干文字秘书,又大小是个头儿,请示汇报、送审送签之事是经常事,不说天天有,却有时一天好几回。多数情况下,第一位审签的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签署了意见,此后往往一路照签,几乎没有异议,很少改动。如果在领导同志中自下而上地送审,头一位圈阅了,说不定下位会提出成者直接作些修改,那都是作为个人建议提出来的,不言而喻是供其他同志参考,留待主要领导最后定夺。这个简单的程序问题非同小可,它关系到集思广益,民主决策,也不会生出别的嫌隙。所以,不遇上特殊情况,向领导请示汇报和送批文件,我们始终坚持自下而上的工作程序,这样做比较顺畅。
二、秘书行里严禁传话说白了,就是别乱嘀咕。道理很简单,“传话”容易造成误解。领导同志间,有需要交流、交换的情况和想法,他们自会择机去做,只要不是领导特意交代转告,当秘书的就没有传话的权利和义务。因为,谁都会有未经深思熟虑脱口而出的时候,可能过后又自我否定了;对人对事,面对面交流,有来有往,经过互相探讨才能达成共识;人人都有正当的隐私权,别人无权擅自将其公开。我们把这一条作为秘书人员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和工作纪律,牢记在心,信守不渝。
三、认准并把握好自己的身份位置秘书和秘书长这类角色,界外人往往视其为“领导代言人”,也有称“二领导”的,比较招人注目。别人怎么看并不紧要,要紧的是自己心中有数。实际上,叫长不叫长的秘书,都是领导的参谋和助手,秘书职责是“干事”而不是“指挥”,说话做事都不能“越位”,注意谦虚谨慎,避免给领导和工作带来不良影响。为了防止在这方面出漏,我们曾多次提到“四不”:不打旗号,不假传“圣旨”,不告“黑状”,不趾高气扬。可以无愧地说,我们那一茬人基本上做到了。
四、秘书的一条特殊责任这主要指的是,听到或看到想到有什么问题和不同意见,能主动地及时地向有关领导提出。秘书人员对于领导,尊重而不是盲从,服从服务而不是唯唯诺诺。记得当年干青年团的时候,胡耀邦同志曾讲过一段很中肯的话,大意是:领导干部有时候要关起门来在屋里散步(指思考问题),脑袋里要装有不同声音;在领导面前只会说“是”不敢说“不”的秘书,不是称职的秘书,这样的同志不配做秘书。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这话很有指导意义,对秘书人员来说,是高度政治责任心问题。当然方法要适当,一般是采取个别反映、个别汇报的方式,尽量不作当众质疑。我们所遇到的情况多是欢迎态度,很少有反感的表示。
五、“抓紧”与“认真”是公文工作的生命干秘书,别管带不带“长”字,事情都很多,大事小事简直就是没完没了,临时突击是家常便饭,尤其在“多事之秋”(如1976年),大悲大喜连连不断,讲话、发文一个接着一个,没法“从容不迫”;再者,文字这玩意儿无穷无尽,干过的人都有体会,一分努力一分收获,改一遍有一遍的成色。有时会出现“一稿万岁”的局面,那也不是照样复原,而是经过若干次改写乃至推倒另来的结果。古人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写公文倒用不着这样,但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精益求精的精神是不可缺的。这些正是公文工作的外部环境、基本特征、起码要求。为了适应这种要求,秘书工作者不仅要加劲干,还要刻苦学,挤空儿学,抢时间学,我们把这个叫“战备训练”、“零存整取”,也就是现在的流行说法“充电”,未雨绸缪,有备无息。平时有了理论、知识、资料积累,用时才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张而不弛,文武之弗能也”,我们也注意到有劳有逸,有意识地让大家放松放松。但我们更注意两句话:“抓而不紧等于不抓”,“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这是客观要求,也是我们的主观意志,要当好文字秘书,非此不可。
六、特别警惕“近水楼台”在领导身边工作和当秘书,鼓捣点“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事比较容易,而恰恰在这个问题上人们特别敏感,猜疑言传较多,常常是“无风三尺浪”。我们当时的一伙人,似默默达成了一个共识,在个人问题上不能伸手,不给领导添乱出难题,特别不能跑官要官(那时叫“提拔”)。干我们这行,是出力的买卖,多少年“原地踏步走”,晋升的机会不多,因为工作性质决定了必须保留一定的业务骨干,不可能都当长儿没有兵。坦率地说,我在位的那些年,自己从未向领导伸手要官,当然不是没有想法,只是不能张口;我手下的同志,绝大多数人也没有向我伸过手,大家无怨无悔地埋头工作,对此,领导和群众反映都比较好。
七、关心同志即关心事业领导者关心下属和同志间的互相关心,是共同做好工作的一个条件,一种推动力量,这与个人伸手要是两回事。在一起工作的同志,朝夕相处,情同手足,理应相互体贴,同甘共苦,特别是当领导的,别管官大官小,都应当关心同志疾苦,主动帮助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我感觉到,关心别人首先是关心身边人,眼皮底下的事不闻不问,反倒舍近求远,至少是缺少真诚,或者简直就是“做秀”。关心同志,对于领导者来说,除了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更重要的是从政治上关心,关心其成长进步。我记忆犹新的是,当年开始重视干部学历时,由我直接负责的那一大摊子文字工作有四位同志入伍前是高中生,他们都有学习进修的愿望,其中三位想考大学,一位想到下面锻炼,在干的当中学习、自修。当时的文字任务相当繁重,工作量很大,而这四位同志又都是业务骨干。怎么办?从用人趋势和干部的自身发展两个方面考虑,权衡利弊得失,最后还是下决心请示组织上批准放行。他们都先后如愿以偿,上学的上学,下派的下派,在那前前后后两三年里,原来的七八个人只剩下了“老中青三结合”,确实是在咬着牙硬撑,好在熬过来了。现在看,这步棋没有走错,多数同志进步提高很快,回来后工作很出色。看到他们的成长进步,在事业上远远超过了自己,从内心里高兴,欣慰之情油然而生。这不值得也勿须沾沾自喜,它只证明了“关心同志即关心事业”,这话没错。杂乱无章,想到哪儿写哪,文字不短却挂一漏万,无非是些旧事陈词,引出几则小杂感,难免偏颇,权作回头看自我照照镜子,别无他求。本文转载自网络,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