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济宁改革
今年以来,金乡县胡集镇坚持“党建引领、全域谋划、整片打造、村美民富”的建设思路,紧紧围绕万亩白梨瓜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打造,发挥共富联盟、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形成辐射引领,探索出一条以白梨瓜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振兴新路径。先后荣获山东省特色产业镇、“中国白梨瓜之乡”等荣誉称号。
全域整体谋划。多次召开乡村振兴特色产业推进会,研究制定《胡集镇白梨瓜共富联盟产业园项目实施方案》,坚持“区域整合多产联动”“智慧农业延链强链”“农旅融合塑造品牌”等3个突破方向,以“一环、三核、四点”为重点,因地制宜规划产业发展布局,形成梯次推进、联动发展的种植结构。
全力组织推进。整合各类资金资源,建设高标准温室大棚24座,对现有设施进行改造升级,构建“生态农业+文旅休闲”多元化创新产业链条。目前,全镇特色农业种植面积2万余亩、种植户7000余户,年产量约10万吨,产值达7.5亿元,形成由核心区向辐射区示范带动的良好局面。打造共富联盟。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吸纳整合26家村专业合作社组建共富联盟,采取强村帮带、强企帮带等方式,推行“1255”共富联盟工作法,即一条共富主线,建好用好“一‘胡’百应”“瓜田议事厅”两个协商平台,抓好联动活动共建、产业联育品牌共创、资源联通收入共增、技术联用智慧共享、实事联办难事共解“五联五共”,促进现代农业产业链延伸。创新种苗培育。围绕农业科技创新,依托本地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推广集约化、智能化育苗技术,研发培育早甜脆、绿宝、博洋等优良品种12个,每年育苗300余万株,实现省时省工、节约农资、秧苗提质、多茬培育、增产增收。
加大科技投入。推行“物联网+温室大棚”模式,引入高效特色农业大数据管理系统,以“农眼”智能监测基站为载体,通过监测与采集图像、土壤、气候等信息,为科学种植提供技术及数据服务,将白梨瓜上市时间提前至3月底,实现“错位”销售,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让农业生产更具“智慧”。培育专业人才。突出各行业各领域本土人才专业性,积极探索“岗位+人才”“项目+人才”等回引模式,明确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组织引领等方面帮扶措施,回引优秀本土人才27人,建立致富带头人跟踪管理台账。组织开展“大棚培训课堂、高素质农民”等职业技能培训,着力培养一批农村实用人才,提升农民致富本领。强化商超合作。拓展农企商超直销、高端市场定制等营销模式,推动特色农产品走进龙贵、诚信等大型商超。依托郁金香农业发展公司,与农户签订种植协议,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根据供需量精准种植,公司统一回收,促进群众进一步增收。目前已与龙贵购物签订合作合同,通过“农超对接”架起供销“桥梁”。
深化电商发展。推动“互联网+农业”融合发展,规划建设白梨瓜电商产业园,配备直播带货、产品展示、电商培训等功能,聚焦“为农助农惠农”,加强与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平台合作,拓宽销售渠道。与上级部门和农业院校对接,定期开展白梨瓜种植培训班,积极引导青年高素质“新农人”参与电商授课、现场教学活动,提升种植管理水平。优化市场运作。为破解“马路市场”治理难问题,着力打造标准化示范基地和销售市场,形成市场监管、执法中队、公安、消防等部门协调联动的农贸市场治理“共同体”,推动农贸市场常态长效管理。同时,围绕白梨瓜产业制定出台行业规范和技术指导手册,补足短板弱项,推动产业链条延伸。对发现问题,坚持边排查边整改、以排查促整改,让农贸市场既有“烟火气”也有“文明味”。提升产品质量。实施特色农业品牌推广提升工程,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白梨瓜种植管理,推行白梨瓜追溯码管理模式,消费者可实时获取种植源头、生产过程、营养品质等全产业链信息,实现产品身份可认证、品质可保障、品牌更提升。产品先后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金乡白梨瓜”、绿色食品A级产品。
擦亮地标品牌。坚持品牌发展战略,积极注册“胡集白梨瓜”商标,大力培育宣传推广“胡集白梨瓜”生鲜品牌,打造独有品牌销售渠道,深度整合辖区产业资源,搭建覆盖果蔬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全流程“智慧果蔬”产业链,促进农户和辖区专业合作社嵌入品牌产业链。加强宣传推介。加快构建农产品营销服务体系,制定产业共富联盟章程,鼓励经营主体主动融入新媒体、短视频等业态,积极参加特色农产品产销会,深化抱团发展格局,实现从“卖产品”向“卖品牌”转变。先后被CCTV-2《消费主张》栏目、《山东新闻联播》报道推广。
1. 本文稿内容较多,请先下载后再完整阅读内容或进行编辑。
2. 为防止用户资源被随意传播,本站部分文稿需要会员才可阅读或下载,请予谅解与支持!
3. 本站所有资源来源于用户上传或网络,仅作为参考学习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范文参考 >【文稿佳作】四个聚焦”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