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做法】打造“一村一品” 绘就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新图景
近年来,武城县郝王庄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以“一村一品”为发展的基本导向,打造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区,持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铺就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之路。
加强党建引领
提供基础保障
强化党建引领。坚持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以组织振兴引领产业振兴,依托党建联合体,实现乡村各区域连点成片、条块融合、资源集聚,提升产业发展和民生服务品质,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以提升农村党组织组织力为重点,以深化农村区域党建联合体为抓手,激发农业乡镇产业优势,促进特色产业项目增收。
强化多元参与。采取“镇党委—党建联合体—村”和“班子成员—包村干部—村干部”两条工作主线,建立完善上下贯通、齐抓共进的运作体系。强化用地保障,规范设施用地管理,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实施特色产业发展战略,以“一村一品”为发展的基本导向,并加强对特色产业的投入,大力推进农产品的特色化和品牌化。
强化人才赋能。坚持把人才作为乡村振兴发展的“助推器”,实施乡村“人才回引”计划。成立能人返乡服务中心,分类别建立乡土人才库,建立人才“一站式”服务体系。选拔有情怀、有能力、有文化、有口碑的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等优秀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工作。组建乡村振兴顾问团,充分发挥社会各界人士助力乡村振兴作用,面向在外能人和技术专家等群体,打造专家常态化服务乡村振兴新模式。
做强特色产业
提供发展动能
创建“大厨房”,提升引领能力。坚持“先试点、后推广”的领办原则,打造出一批领导有力、运行规范、效益良好的领办典型合作社,示范带动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快速发展,不断吸引农户主动积极加入合作社,扩大合作社规模。例如,“郝粮聚丰”党建共同体所辖8个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以李古寺土地股份合作社为龙头,成立联合社,李古寺土地股份合作社负责共享种植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销路,其他合作社负责整合农机、劳动力等资源,实现耕、种、购、管、收、售“六统一”。
打好“特色牌”,优化产品供给。积极改变“改土适种”传统思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高效推进盐碱地综合治理、改良开发和有效利用,拓展农业生产空间,与中国农科院德州站签订合作协议,设置1000亩盐碱地改良试验田,引进浅水藕和小龙虾混合种养项目。结合“三类地”开发利用及人居环境整治,积极争取“小挂钩”项目,以合作社为主导发展绿化苗木、雏菊、香椿等特色产业,全面抓好农用地适度规模经营、闲散废弃地盘活利用和“飞地”抱团发展工作,拓宽村级增收渠道。
激活“新业态”,拓展增值空间。依托特色种养殖合作社,围绕农特产品推广与展销需要,打造“郝”品龙虾节,开展多项沉浸式、体验式活动,化“流量”为“能量”,让小龙虾、南美对虾、雏菊、香椿等特色农产品搭上互联网的“快车”。通过科学规划特色产业整体布局,形成“荷塘撑开致富伞、龙虾夹住致富梦、鲈鱼搭起致富桥、山鸡唱响致富曲、农村电商编织致富网、休闲农旅拉长致富链”产业发展格局,既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又为乡村旅游提供特色旅游产品,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支撑。
坚持改革破题
增强内生动力
质量兴农,让标准化生产落地生根。大力实施质量兴农战略,组织片区书记、包村干部、村干部、网格员、志愿者“五支力量”,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目标及要求。结合县级农业技术培训,邀请农科院专家组织种粮大户、普通农户开展参加技术培训7场,培训230余人次。推进资源利用集约化、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打造高质量农业发展新生态,为全面推进“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推动乡村振兴注入强进动能。
绿色兴农,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依托良好生态资源优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探索综合高效种养模式,探索推进“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就近消纳、综合利用”的新路径,打造罗庄村“桃鹅共生”循环生态链。“萱草水乡”特色休闲农业观光园,设置中草药种植区、渔业养殖区等多功能种植区,实现光伏发电与现代农业、渔业有机结合,形成“上有光伏发电、下有农业种养殖”的绿色复合项目。
品牌强农,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立足农业特色和发展优势,积极开展农业品牌培育,深入开展“品牌强农”行动,加大对农业品牌宣传推介和扶持力度。例如,玄帝庙种植香椿至今已有300余年,通过制作香椿酱、香椿辣酱,打造“悠悠玄庄”品牌。李古寺土地股份合作社通过注册“利谷食”商标,增加粮食的附加值,提高综合收益。
“德州改革”微信2024年第36期
供稿单位 | 武城县委改革办 武城县郝王庄镇
通 讯 员 | 王志远 郭帅 王传涛
2. 为防止用户资源被随意传播,本站部分文稿需要会员才可阅读或下载,请予谅解与支持!
3. 本站所有资源来源于用户上传或网络,仅作为参考学习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范文参考 >【创新做法】打造“一村一品” 绘就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