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知识】理解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落地
来源:文笔耕耘
摘要
新质生产力是党中央立足于世界科技进步的前沿,着眼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目标任务提出的新概念。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基本特点、形成逻辑和深刻影响,把创新贯穿于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全过程,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能。
重大意义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所在。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
深刻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创新起主导作用。通过创新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将科学技术渗透和融入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并促进三者优化组合,就会推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
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解决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层次偏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问题,有力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抓住机遇加快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有利于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步伐。
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从根本宗旨看,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问题导向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忧患意识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基本特点
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是包容了全新质态要素的生产力,意味着生产力水平的跃迁。
从主体来看,传统生产力大多由传统产业作为承载主体,新质生产力大多由运用新技术的新产业承载。
从成长性来看,传统生产力成长性较低,增长速度较慢;新质生产力则具有比较高的成长性,增长速度比较快,呈现加速发展趋势。
从劳动生产率来看,传统生产力的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而新质生产力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方面都呈现出更高的水平,劳动生产率比较高,提供的是新产品新服务,或其产品和服务具有更好的新的性能。
从竞争环境看,形成传统生产力的产业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竞争比较激烈,利润率也相对较低;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新兴产业属于新赛道,进入的技术门槛比较高,竞争相对较小,利润率相对较高。
从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看,传统生产力所在的产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新产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更高,能够开发和利用更多的生产要素。
形成逻辑
新兴产业来自于先进技术。
形成新质生产力除了技术因素外,制度因素也尤为重要。
具体来看,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有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生态和机制。
此外,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有效市场也需要有为政府。
深刻影响
从经济层面上看,能够带来显著的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从社会层面上看,能够带来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实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既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的“大呼隆”,也要防止重复建设、只搞一种模式的“抄作业”。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处理好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一手抓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才能让产业发展脱胎换骨、强筋壮骨,为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有力支撑。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处理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因地制宜是由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共同决定的。从理论逻辑看,新质生产力集中体现为新技术、新产业、新动能,技术突破带动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提供良好的条件。
从实践逻辑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向纵深发展,各类新技术的突破瞬息万变,对要素配置的要求也是不一致的。
因地制宜的另外一层重要内涵,是要防止“一哄而上”。
“一哄而上”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忌。
因地制宜的关键是精准分类。
总体来看,在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因地制宜是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具体的政策实践中,应注重政策与经营主体的互动、沟通,政策的支持应确保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形成各自的比较优势。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科学技术只有应用到生产过程中,才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产业是重点任务。
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创新起主导作用,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这就意味着新质生产力必然是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客观上就是在发展绿色生产力。
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准确落实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方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
形成新型生产关系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只有全面深化改革,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才能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
既要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又要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还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多措并举,深化改革,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创新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开放为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
贯彻落实措施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准确领会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核心标志、本质属性,学明白、想清楚、干到位,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提供强劲动力。
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牢牢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方法、实践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在“因地制宜”上做文章,结合实际找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切入点、突破口,把战略支点建设的“五个功能定位”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层级、各方面。
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一要夯实新质生产力的产业支撑。以供应链体系建设为抓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五大优势产业突破性发展,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未来产业加快布局。二要激活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坚持以“用”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推进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建设。三要擦亮新质生产力的鲜明底色。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四要塑造新质生产力的良好生态。积极探索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效实现形式,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切实把湖北的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
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对新质生产力相关理论、政策、知识的学习研究,不断提高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能力水平。要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稳住搬不走的看家产业,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对看准了的事就要不等不靠、敢闯敢干,切实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飞跃,是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的内在要求,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的关键所在,是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新质生产力,新在增长方式的革命性转变,是摆脱传统粗放型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新在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是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的先进生产力;新在动力系统的根本性变革,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新在产业形态的系统性重塑,是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更加完善的先进生产力;新在发展模式的历史性转型,是引领绿色低碳发展的先进生产力。
2. 为防止用户资源被随意传播,本站部分文稿需要会员才可阅读或下载,请予谅解与支持!
3. 本站所有资源来源于用户上传或网络,仅作为参考学习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范文参考 >【学点知识】理解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