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做法】建载体 强保障 助力青年创新创业
来源:济南改革
近年来,济阳区以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建设为着力点,聚焦制约青年创新创业的瓶颈问题,从体制机制入手,搭平台、强保障、优服务,全方位优化青年“双创”生态圈,探索实施的党团融合“青村年华”项目纳入省级“党建带团建”改革创新试点,相关经验做法被中国青年报等中央媒体深度报道。
突出载体建设,夯实青年“双创”硬支撑
区分人才层级,主导搭建多领域、多层次、广覆盖的平台矩阵,筑牢青年人才交流学习的平台载体,持续激发青年人才的创新创业热情。一是搭建高层次人才交流平台。与就职于全球92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150名济阳籍高层次人才、170名济阳籍博士学位人士建立联系,组建济阳籍异地高校(科研院所)代表人士联谊会,率先成立全市首家区域性博士联盟,配套举办“回家乡·谋发展”百名博士家乡行等活动,成功签约重点项目5个,实现“游子”与“家乡”的双向奔赴。二是搭建青年企业家服务平台。组织全区60余名青年企业家,成立济阳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协会,与山东大学创业训练营、全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合作,打造形成省市区三级联动式青年人才创新创业联合体,完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机制,融汇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实现良性互动、协同发展,全力营造“1+1>2”的共赢发展态势。三是搭建济阳籍学子联系平台。以村居为单位组建585个“闻韶学子联络站”,搭建起“街镇—村居—青年学子”三级塔阵网络,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全方位跟踪服务;同时,在北京、上海、青岛等16个城市组建“青鸟驿站”,为求职大学生提供集政策解读、技能培训、岗位推介、青年联谊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让更多学子及时了解济阳政策、选择济阳就业。
02
突出要素供给,做实青年“双创”强保障
聚焦青年人才创新创业中普遍存在的资金、科技、能力等瓶颈制约,对接青年人才现实需求,完善资源嫁接、强化精准供给,为双创青年群体提供坚实保障。一是强化金融赋能。创新组建“团银助青”志愿服务队,扎实开展“团银合作、助青成长”行动,联合农商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推出“乡村好青年贷”“鲁青惠企贷”专属产品,2023年累计发放贷款2500余万元,青年人才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有效破解,青年人才金融链条全面畅通。二是强化校企融合。联系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齐鲁工业大学等高校到济阳开展专题调研、建设“校企地”人才培养基地,整合资源优势,指导金晔食品、汉方制药等企业创建省级“青年创新突击队”“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为供需两端“牵线搭桥”,推动校企“产学研”深度合作。三是强化能力提升。创新组建青创智汇学院、青企创新驿站等服务载体,探索实施“益企young”青年企业家成长计划,扎实开展青雁计划、青创农场等专项行动,有针对性地组织50余名乡村好青年到三涧溪乡村振兴学院开展集中学习培训,全面补齐能力短板、持续激发创业热情。
03
突出引育并举,打造青年“双创”新高地
在扎实做好工商注册、专利申请、市场拓展、知识产权保护等延伸式服务、系统化指导的同时,发挥政策牵引作用,重扶持、广宣传,不断营造“爱才、惜才、重才”的浓厚氛围,确保各层级青年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一是完善政策体系。高水平编制“人才强区”规划,高效率实施“闻韶人才计划”,围绕高层次人才梯队建设、引才渠道拓展等4个方面,推出20条高含金量的支持措施;同时,紧盯“落脚过渡期”难题,高标准打造银座佳驿、汉庭优选等3家青年驿站,为外地求职青年提供住宿保障,累计引育各类青年人才3200余名。二是举办特色活动。创新举办“青春向阳 共创未来”青年人才创业就业推介会、“强国青年科学家”济阳行、“带着家乡去上学”青鸟学子启航对话会等系列活动,累计吸引2.3万余名青年参与,全媒体累计浏览量达6万多次,推动1600余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在济阳就业创业,3个项目在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三是选树榜样典型。着力于发挥优秀青创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制定培养计划、优化选树平台、加强典型宣传,带动30余名青年创新创业典型获宣传表扬、20余名青年入选市级以上人才工程、10余人获评省级乡村好青年、市级青年岗位创新能手等荣誉称号,全区青年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
1. 本文稿内容较多,请先下载后再完整阅读内容或进行编辑。
2. 为防止用户资源被随意传播,本站部分文稿需要会员才可阅读或下载,请予谅解与支持!
3. 本站所有资源来源于用户上传或网络,仅作为参考学习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范文参考 >【创新做法】建载体 强保障 助力青年创新创业
2. 为防止用户资源被随意传播,本站部分文稿需要会员才可阅读或下载,请予谅解与支持!
3. 本站所有资源来源于用户上传或网络,仅作为参考学习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范文参考 >【创新做法】建载体 强保障 助力青年创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