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高校辐射驱动 提供融合发展支撑

分类:范文参考 时间: 2024-11-08 16:33:00 浏览: 作者:小编

来源:鲁祖轩

创新工程师培养体系 助力“四链”深度融合
——山东大学创建卓越工程师培养新高地

一、概述

工程师是推动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重要力量,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大学自2022年入选首批国家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高校以来,聚焦国家战略、面向科技前沿、顺应产业发展、服务地方需求,不断优化工程硕博士培养体系,探索形成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有组织育人、有组织服务区域社会发展新范式。目前,山东大学已与21家行业龙头企业联合招收工程硕博士488人,校企共设87个联合培养课题,共建123门特色核心课程,选聘企业导师922人,建设8家卓越工程师技术中心。2024年9月,山东大学成功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二、主要做法

1、健全组织体系,强化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育人担当

2023年10月,山东大学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由分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副校长担任院长,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积极吸纳中国中铁、兵器工业等15家行业领军企业作为理事单位,配备13名专职管理人员和1名辅导员,设立综合办、项目与招生办、培养与学生管理办、学位与平台建设办4个内设机构,配置300余平方米办公场所、9600平方米教学科研空间,设立专项运行经费支持学院建设。2024年7月,山东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正式揭牌成立,进入实体化运行阶段。与此同时,学院不断健全卓越工程师培养制度体系,围绕“招—培—评—用”全流程,聚焦《山东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理事会章程》“1”个引领,突出综合管理、项目与导师管理、招生管理、培养管理、学位授予、奖助管理“6”个维度,完善“N”个具体措施,构建形成“1+6+N”工程人才培养全周期质量管理体系,持续强化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育人担当。

2、强化校企协同,汇聚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育人合力

山东大学聚焦半导体、新材料、网络安全等六大国家急需领域,与中国中铁、中国电科、兵器工业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开展“四共”“四通”务实合作,努力培养国家所需的卓越工程人才。具体实践中,山东大学坚持与合作企业共同对考生基础理论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协同协作能力、创新潜质等进行全面考核,校企共同选拔研究生488名。围绕研究生培养,校企共同组建核心课程建设团队并设立专项建设资金,以“行业前沿性、学科交叉性、技术高阶性”为导向,共建《材料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编码理论前沿》等特色课程123门。此外,依托山东大学作为山东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理事长、秘书长单位的优势,积极开展导师选聘制度创新,构建“齐鲁产业导师”荣聘体系,建立企业、科研院所导师到高校工作的“旋转门”制度,选聘企业导师922人。山东大学作为全国第二家成立研究生导师发展中心的院校,持续涵养校企导师教育家、科学家精神,形成“优秀的教师教学生,卓越的工程师带学生”良好氛围。

3、深化工学交替,提升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育人成效

山东大学实施有组织科研和人才培养,依托“项目制”“平台化”“实践化”三维育人模式,打造“沉浸式”实战化工程硕博士培养新范式。“项目制”倡导建立“企业放榜出题—高校揭榜解题—导学挂帅答题”的有组织科研育人“榜单”机制,依托联培企业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凝练转化为适合工程硕博士培养的课题。近年来,校企双方共设立87个课题,有效支撑了工程硕博士培养项目制育人需求。“平台化”可以让工程硕博士在真环境中研究真问题、开展真科研、产出真成果,一方面,山东大学对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集成攻关大平台、国家级工程训练中心进行提档升级,建设类企业级别仿真环境的工程师技术中心;另一方面,统筹各方资源,2022年以来校企协同在网络安全、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智慧能源领域新建4家校内卓越工程师技术中心,有效助力工程硕博士人才培养。“实践化”注重把工程实践嵌入人才培养的各个关键环节,积极征求企业意见建议,制定15个实践导向培养方案,为每位研究生制定“一生一策”实践计划。构建“实践选题—计划制定—协议签订—实践开展—阶段考核—报告撰写—毕业考核”的全周期实践管理机制,通过产教融合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实时跟踪进展,为导师有效指导研究生提供信息化保障。

4、服务区域发展,扩大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溢出效能

一方面,山东大学积极设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专项,主动对接山东现代化产业发展布局,2024年依托卓越工程师学院分别设立了先进技术、未来技术、空天信息等校级专项,招收34名博士研究生,通过项目全周期全域管理,加快培养产业发展急缺高层次工程人才。另一方面,山东大学还积极打造有组织产教融合高端平台。聚焦集成电路、关键软件、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需要,加强与山东能源、潍柴动力、歌尔集团、浪潮、中创软件等省内行业领军企业战略合作,深化“1院1企”、“N院1企”合作模式,建设“元宇宙”研究院、“晶谷”研究院,谋划建设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等高端融合平台,形成标志性领军人才需求清单、科学技术攻关需求清单,并定期发布攻关目录指南,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促进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有效促进了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构建高等教育共同体
深化“四链”融合赋能强省建设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


一、概述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充分发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势,牵头联合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重点企业建设山东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等教育共同体(以下简称“共同体”)。按照产业引领、政府驱动、高校主导的建设原则,通过完善保障体系、汇聚发展合力、量化任务清单,打破高校学科壁垒,贯通产学研用,成为深化“四链”融合、赋能强省建设的发展样板。共同体成立以来,构建起由41家省内外单位组成的发展联盟,深入实施“学科—团队—人才”一体化发展模式,跨单位组建“科学智能与计算”等省级高水平专家团队,在国内率先建设覆盖16市的省域算力互联网“山东算网”平台,先后发布“新工科教育大模型”等系列创新成果,积极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概念验证中心”,为数字强省建设贡献智慧力量。

二、主要做法

1、加强顶层设计,激发科教产融合活力

研究制定《山东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等教育共同体章程》《山东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等教育共同体工作要点》等文件,成立理事会、专项工作委员会,打造高效协同、发展强劲的合作联盟。邀请两院院士作为指导专家,探索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深化合作、促进创新的新路径。依托教育部与省政府建立的战略合作框架,与上海交通大学签订《对口帮扶合作协议书》,积极拓展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合作网络,联合开展学术交流、共同申报科研项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成员单位签订《山东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合作备忘录》,细化工作任务,明细工作职责,建成组织健全、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共同体。

2、集聚优势资源,树立学科品牌标杆

共同体坚持学科交叉、融合共建思路,发挥共同体议事协调作用,形成错位发展、交叉融合、峰原并茂的“雁阵式”学科发展格局。聚焦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等产业领域,利用政策资源,协调成员单位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新增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等16个新兴专业。打造“一学科一特色一品牌”案例,明确每个学科的重点建设任务,强化建设特色方向,积极推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电子信息等优势特色学科和智能科学与技术、密码等新兴交叉学科发展,集中力量培育高水平学科和学位点。打造学术共同体,营造学科交叉合作氛围,通过举办“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等教育共同体人才创新发展高端论坛”“泰山科技论坛”等15场全国性学科领域活动,搭平台、促交流,建立学科合作共建机制,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

3、创新教育模式,推进课程共建共享

共同体以“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山东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111计划’项目”建设为抓手,制定AI赋能专业和课程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打造“水滴实验营”等智慧教育平台,形成“数字+专业”知识图谱,构建大数据、云计算、工业控制系统等6门可学可练、可视可听的新形态教材,推动55门优质课程(案例)在成员单位内共建共享。发挥山东省科创集团等行业企业在高校课程开发方面的拉动作用,实施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把重大科研项目、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作为核心课程、专业教材、实操实训的重要载体,将理论讲授转变为“做中学”“学中用”,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提高知识活性。设立《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等教育共同体支撑下的计算机类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实践》等省级教研专项,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形成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实践环节”融合创新模式。

4、搭建共育平台,强化人才供给支撑

共同体构建“科研骨干培养—学术带头人培育—中青年拔尖人才提升—国家级领军人才支持”组成的人才梯队培养链条,建设有利于整合承接“政校院企”各方要素资源、体制机制灵活的联合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聚焦领军人才团队建设、青年人才培育提升,组织实施“培新—培优—培英”支持行动、青年卓越人才支持行动等,发挥泰山学者“特聘专家+青年专家”组团申报优势,汇聚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优秀人才,跨单位、跨领域组建“科学智能与计算”等5个高水平专家团队,引育信息领域紧缺型、引领型高端人才。依托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等平台,围绕人工智能、先进计算、关键软件等急需紧缺领域,联合打造山东省卓越工程师学院,强化“问题、项目、任务、课程、师生”五大要素协同,联合培养100余名工程硕博士。与浪潮集团等23家企业合作办学,为合作企业培养人才1100余名,多方位打造信息技术人才培养高地。

5、聚焦重大战略,突出产业应用服务

共同体以算力互联网、服务计算、工业网络、大模型等关键产业需求为牵引,联合打造关键技术攻关平台,筹建“海洋信息”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算力互联网与服务计算”领域等20余家省级重点实验室。设立开放课题,推动跨单位、跨领域组队“揭榜夺旗”,强化交叉融合、协同攻关,共同凝练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问题。发挥山东省科创集团、海信集团等领域企业在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共建科技示范基地30多个,联合设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基金”,支持项目173个,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合同总金额1.6亿元,撬动企业累计投入科技研发经费3.89亿元。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产品定期发布机制,征集46项验证项目,组织12场“千名专家进企业(齐鲁行)”等成果转化对接、路演活动,促成60余项产学研合作项目。通过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耦合、人才链对创新链的赋能,持续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来源:大众新闻客户端


1. 本文稿内容较多,请先下载后再完整阅读内容或进行编辑。
2. 为防止用户资源被随意传播,本站部分文稿需要会员才可阅读或下载,请予谅解与支持!
3. 本站所有资源来源于用户上传或网络,仅作为参考学习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范文参考 >【典型案例】高校辐射驱动 提供融合发展支撑

内容仅供学习,如需复制请赞助会员,赞助后即可全站范文免费复制!


赞助会员请点击:开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