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佳作】推荐2篇乡村振兴的稿子,各有特色
因地制宜 “乡”得益彰 绘就乡村振兴好风景
近年来,微山县坚持“功能集成、要素集约、城乡融合”的发展理念,以点带面、全域统筹,持续扮靓乡村颜值、提升产业质效、优化乡村治理、推进文旅融合,促进产城融合、城乡融合,打造一批文旅名镇、特色小镇,推动城乡迈向更高能级。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全省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等称号。
紧盯农业产业发展夯实振兴底色。先后实施三八河疏浚、7100亩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翁楼薛庄小官口旧村复垦、前村塌陷地治理等工程,9000余亩农田设施全面升级。结合粮食单产提升行动,制定“吨半粮”创建工作方案,与青岛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鲁望农业等多家企业高校进行对接,为粮食增产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囊力量。积极引导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小户种植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田流转率达83%,亩产稳步提升,夯实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激活知青文化,为红色乡村“铸魂”。充分挖掘整理杨楼一村红色知青文化资源,收集见证知青工作生活变迁实物、音像制品等老物件60余件,建成知青纪念馆,免费对周围群众开放。引入“AR智慧党建沙盘系统”“三折幕沉浸式影院”等设备,通过全景展示、实景模拟、语音导览等特色功能,为游客提供生动的线下游览体验,并配套建设红色书屋、党员先锋示范岗、说事意见箱等场所设施,丰富了红色教育的形式和内涵,让游客在互动体验中深入了解知青文化,感受红色精神。街道以知青纪念馆为媒,定期举办“知青文化节”“红色故事会”“知青回乡游”等活动,今年来共接待参观学习游客600余人。
打造精品特色民宿。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厚重的运河文化资源优势,整合活用运河古道、老庄台、老手艺等民间资源,引导单一的业态产品升级为综合性更强的多元产品,推动“民宿+文化”“民宿+田园风光”“民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行业融合发展,将民宿打造成乡村产业特色发展平台。投资1100万元建成水畔家、梧桐栖居、水榭田园等民宿3处,房间56间、床位102个,运河里村纳入省级民宿集聚区培育名单。
来源:微山县委改革办
探索“四化”融合机制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近年来,青州市何官镇积极探索发展土地合作社经营管理新模式,选取南小王村在全省率先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探索逐步推动土地集约化、管理智慧化、产业多元化、发展片区化的“四化”融合机制,先后获评国家级文明村、山东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村党支部获评山东省干事创业好班子。
一是支部带头同谋划。由村党支部牵头开展土地摸底调查,摸清土地面积、分布、确权等经营“底数”,组织党员商讨土地合作社成立程序、入社方式等问题,挨家挨户讲政策、算“总账”,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二是土地组块同经营。合作社以党支部信用作担保,推动农民以土地入股,首批与100余户村民签订土地流转协议,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500余亩。试点成功后,陆续流转周边土地5000余亩,建成高标准大棚1000余个,入社村民每年可获得150万元额外分红。三是按股分红同增收。合作社股权主要以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农用土地使用权为依据,每亩地经营权折算为1股,并明确土地入股期限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剩余期限保持一致。制定“保底分红+浮动红利”的分配方式,即每股每年固定享受股利后,年底按比例提取10%公积金用于合作社运营、5%的公益金归村集体收入后,将剩余利润进行二次分红,村民可以获得土地流转租金、打工薪金和股金分红“三金收入”。
一是实施蔬菜大棚数字化改造工程。压茬实施智能大棚改造提升计划,在装配自动放风机、自动控温机、水肥一体化等智能设备的基础上,打造南小王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研发“火眼金睛”APP,农户可在线实时监控棚内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各项指标并进行远程操作。二是推行智能管家自动化管理模式。聚焦农业生产各环节、全链条推进机器换人,为大棚配备人工智能“管家”,对棚内生产环境、农作物生长情况等全面监测记录并及时发出预警,对病虫害自动识别分析,并提供防治建议。三是搭建直播电商一体化销售平台。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整合供应链,推动集中上行销售,将黄瓜、茄子等10余种生鲜蔬菜及豆腐干、鸭肠等40余种预制菜产品纳入电商化培育清单,借力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聘请专业公司为生产经营企业、农户打造从生产端到销售端的一体化直播链条,真正实现特色农产品种得好、不愁卖、收益高。
一是延链扩规集聚产业优势。大力推广“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模式,推行支部联建、合作社联盟,打造以南小王为核心的8个村在内的种植生产基地。引进泽远中央大厨房项目,建设农业产业园、蔬菜交易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恒温库、蔬菜深加工车间,目前已达到每年14万吨生鲜蔬菜生产能力。二是优化模式增强市场竞争力。对流转过来的分散土地进行集中整理,打造无公害蔬菜大棚种植区、有机蔬菜种植区等功能板块,同步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和产品体系,差异化生产、错峰上市,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三是提质增效打造绿色果蔬品牌。坚持生态循环理念,引进大棚蔬菜、大姜作物秸秆还田工程,对农业秸秆就地打碎还田,施以臭氧杀菌,有效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地力,解决土地板结、作物病虫害问题管控,以硬核品质打响“南小王”绿色蔬菜品牌。
一是组织联建促党建共抓。按照“大带小、强带弱、富带穷、好带乱”的思路,将南小王村、北大王村等5个村划片联建成南小王联合党委。打造“一站式”党群服务阵地,健全委员分工负责、定点办公轮班、定期联席会议等运行制度,推动联合党委实体运行。二是产业联营促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南小王村强村优势、产业优势,统一制定联合党委发展规划,通过项目牵引、村企共建,引导联建村对资产资源统一整合、统一发包、统一收支,高标准运营3个产业扶贫项目,惠及周边44个村。三是服务联抓促成果共享。依托数字乡村智慧养老平台,发挥南小王“幸福苑”资源集聚优势,探索居家智能养老新模式,组织联建村共建幸福食堂,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美好期盼。
“青州改革”微信20240813第25期
2. 为防止用户资源被随意传播,本站部分文稿需要会员才可阅读或下载,请予谅解与支持!
3. 本站所有资源来源于用户上传或网络,仅作为参考学习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范文参考 >【文稿佳作】推荐2篇乡村振兴的稿子,各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