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蓝 :两办、纪组宣等部门的笔杆子,与其他单位“就材料而论材料”不同的是,他们需要站在更高角度、更广视角、更深层次看问题,用全面的考虑、深入的思考来拟文稿,用高质量文稿来推动工作落实。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水平常常是很高的,文章、讲话非常富有思想性和启迪性。
今天蓝蓝 推荐给各位读友的文章是,10月13日《学习时报》刊发的中组部“笔杆子”徐文秀最新文章《正确看待和使用“不粘人”干部》。
文章指出,“不粘人”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不贴靠、不巴结,是一种好的品质,这样的干部理应得到正确的看待和合理的使用。
徐文秀家境清贫,但他通过努力,成为在家乡街面上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毕业后先后在县、市、省和中央四级机关工作。2003年调入中央组织部,一干就是14年,文字功底得到极大锻炼。这样的成长经历,让其发自内心地爱上了“文字”,出版了不少的著作,尤其是总结了不少“十大”方面的文章,极富思想性,在网上广为流传、深受好评。
徐文秀的文章有很多朴素的道理,这也是文章受追捧的重要原因。这些道理,我们看着连连点头称是,却自己不能悟出来。这是为什么?还是水平不够。“”是以推荐。文章来源:学习时报。转发本文主要用于同各位读友学习交流成长,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离开上海到中央工作后,在一次聊起对上海干部的评价时说,上海的干部“不粘人”。意思是说,不会谄媚地“贴近”领导、拼命地“巴结”领导,而是比较务实。这句评价,既是对上海干部的肯定和鼓励,也明确了一种重实干、重实绩的选人用人导向。现实中,常常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跟领导和同事的关系简简单单、清清爽爽、干干净净、明明白白,更多的是保持着一种“无声的联系”,对领导不搞“贴靠”、不去“巴结”,也不善“套近乎”,对同事不去拉拉扯扯、吃吃喝喝,搞吹吹拍拍、拉帮结伙,平日里多半埋头干事、不会来事,只琢磨事、不琢磨人,这就是那种被称之为“不粘人”的人。“不粘人”是一种性格,更是一种品格。“不粘人”的干部追求的是实干实绩的价值目标,崇尚的是独立自主的人格风范,奉行的是高洁清爽的思想作风,实属难能可贵、难得可嘉。正确看待“不粘人”的干部,真正对他们有一个清醒的认知。大凡“不粘人”的干部,往往有鲜明的独自个性、独立人格和独特思想,常常有明确的处世原则。他们普遍反感乃至厌恶拉拉扯扯、吹吹拍拍那一套庸俗的人际关系,从内心抵触和鄙视那些迷失自我、缺失尊严的阿谀奉承,往往被有些人看成是骄傲、清高、作派和自以为是,被说成是不合群、不近人情、格格不入和不明事理,甚至被嘲讽成古怪、呆板、迂腐和另类,等等。人皆有性格,只要不是思想意识上的不对路,不是立场观点上的不合拍,就应该允许并包容它的合理存在,不求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特别是,当下鼓励和倡导构建清清爽爽、简简单单、明明白白、干干净净的同志关系,人与人不妨多些“无声的联系”,“不粘人”恰好是这种方式的一种合理存在。“不粘人”表面上看似乎只是人与人的一种交往方式,实质上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不粘人”不失为一种清醒自觉、一种清新脱俗。 合理使用“不粘人”的干部,真正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本分人边缘化。事业是干出来的,只会来事不会干事,最终无济于事,而只有把那些真正会干事、善于解决矛盾的干部用起来,让“不粘人”的干部吃苦不吃亏、受累不受气、埋头不埋没,直至让他们有市场、有价值,成“香饽饽”“抢手货”,正确的用人导向也就立了起来,好的政治生态也就养成了。事实上,有的人更愿意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工作上,作为领导和组织,对这种“不粘人”的干部要主动地去“亲疏者,疏亲者”,不能让“不粘人”的干部受冷落、被歧视。“不粘人”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不贴靠、不巴结,是一种好的品质,这样的干部理应得到正确的看待和合理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