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代表|在复旦大学2021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发言:铭记初心,经世致用

分类:范文参考 时间: 2021-07-30 09:20:00 浏览: 作者:小编


铭记初心,经世致用
在复旦大学2021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毕业生代表
(2021年6月26日)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毕业生们:
 
我是来自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博士毕业生张雪滢,很荣幸能够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言。这是我在复旦的第十个年头,十年芳华,百感交集。我们每一位研究生都经历了长期的科研训练、无数的不眠之夜。今天,我们毕业了。有不舍、有眷恋、更多则是感恩。复旦二字于我而言,是光荣的传统、是学术的传承、是蓬勃的朝气。
 
回望过去,每一点艰辛和努力都不曾被辜负。科研占据了我们研究生生涯的主体。提到科研,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理工科学生们带着护目镜在实验室下忙碌”,是“医科学生们身穿白大褂在各医院科室轮岗”。而提到文科与科研,也许大部分人的脑海中没有那么强的视觉联想。但事实上,文科科研的背后,也是上百个凌晨的奋笔疾书,是对既有理论的梳理和改进、是科学严谨的研究设计、是综合性的实证研究整理。当然,科研之旅并非一帆风顺。我们面临的可能是需要不断去推翻、更新的分析框架,是做了十足的功课后却发现不能够使用的上万字研究案例…无论文理与否,我想,科研的压力是共通的,我们不断面临挫折、陷入自我否定和质疑。
 
我记得第一次向SSCI期刊投稿时,那密密麻麻的审稿意见、一遍遍的反复推敲,是那么令人想放弃。但我们也在学术之旅上不断叩问自己的初心,不断探索付出这些努力的意义。这些初心可能是对真理和真相的无限追求、是对攻克“卡脖子”的核心技术的必胜信念、还可能是导师的叮咛和期望、是图书馆里无数个日夜和汗水。我记得北区食堂二楼的那些小会议室,那是导师带我们进行头脑风暴的“学术审判场”;我记得我电脑里一个叫“感恩助力”的文件夹,那是我的师门学弟妹们审看稿件时的真诚建议。
 
每每想到这些,我就能停止懈怠,继续醉心于学术写作之中。而通过写作,我们也进行着自己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对话。
 
回望过去,每一次探索和创新都值得被铭记。国务学院的张骥老师曾说:你们的课堂是中国外交和全球治理的广阔天地。2017年,我以中国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参加G20青年峰会。在与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座谈会中,我们得以就全球治理中的一些具体议题发出中国代表的理性声音。筹备参会的过程离不开复旦校园里充沛的资源与各专业老师们的倾囊相授。在这所鼓励交叉性学科研究的学府里,我有机会贴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并努力着经世致用。
 
回望过去,每一份期许和期待都应当被践行。我的导师曾说:政治学的学科使命是四个字:卓越为公。复旦的老师们总是教导我们:要业求精深、德求高尚,志求远大、心求纯净。我们在课堂中模拟国际谈判,唇枪舌战、指点江山。但我们更加深知知行合一的重要意义。
 
中国伟大复兴所引起的国际体系的巨大变革和治理主题的变迁,给予了我们奋发有为的无限可能。刚才我们一起观看了毕业大片,有的同学将科研理想和报国志向相结合,在科研实践中探索创新、勇于争先;有的同学将专业能力和服务社会相结合,在扎根泥土的社会实践整理整理中努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有的同学将青年行动与国家形象相结合,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而我也一样,未来我将继续投身国际组织的相关研究之中,为推动完善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做出努力。
 
同学们,回望过去,我们的成长和时代紧密相连。我们求学的这些年,见证了祖国的发展。我们毕业的这一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我们是强党兴国的一代。在这里,我想代表广大研究生向母校、向教导我们的恩师郑重承诺:我们定会牢记科研初心,铭记复旦培养;坚持理想、脚踏实地、心怀远方;努力成为报效祖国和母校的栋梁之才!
 
最后,我也想代表研究生同学,向一直支持我们的导师、向家人、向朋友表达由衷的感谢。感谢你们作为重要的精神支柱,使我们在科研之路上永葆好奇心、热情和毅力。正因如此,我们才既有往昔可回首,又有前程可奔赴。各位同学,毕业快乐!让我们一起面向无限可能的未来,共同前进!谢谢!



版权声明来源复旦研究生,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或单位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过后台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1. 本文稿内容较多,请先下载后再完整阅读内容或进行编辑。
2. 为防止用户资源被随意传播,本站部分文稿需要会员才可阅读或下载,请予谅解与支持!
3. 本站所有资源来源于用户上传或网络,仅作为参考学习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范文参考 >毕业生代表|在复旦大学2021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发言:铭记初心,经世致用

内容仅供学习,如需复制请赞助会员,赞助后即可全站范文免费复制!


赞助会员请点击:开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