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任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是知青出身,在1979年刚刚恢复高考的激烈竞争中,彭清华书记以超强的实力成功突围考入北京大学,属于高学历型领导干部。毕业后,彭清华书记被安排到中组部工作。在中组部的20年,是彭清华书记文字功夫高强度锻炼的20年,期间,他曾担任宋平的秘书,而宋平曾担任周恩来总理政治秘书9年。非凡的经历,成就了彭清华书记非凡的能力。本文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刊发彭清华在主政广西时的一篇贫困村调研报告,引起广泛反响,该报告调查扎实、数据详实、案例生动、结构清晰、语言平实、贴近实际,一改我们对报告“高大上”的认知,值得深入学习借鉴。是以推荐。来源: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
今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会议广西代表团审议时,叮嘱我们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在国家推进脱贫攻坚的新阶段,如何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脱贫?我来到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罗城县,就此问题进行调研。罗城县地处大石山区,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全县总人口38万人,其中贫困人口超过10万人。两天时间里,我重点深入到东门镇榕木村寨洲屯和四把镇棉花村上新屯、下新屯,先后走访29户贫困群众,召开两场座谈会,通过“解剖麻雀”,力求为全区打好脱贫攻坚战理清一些思路。
滇桂黔石漠化区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广西片区涉及7市35个县(区)。榕木村和棉花村就坐落在这片区内。榕木村寨洲屯共有76户351人,其中壮族人口占95%,在近期开展的精准识别试点初评中,寨洲屯贫困发生率为44.41%。棉花村是一个仫佬族聚居村,我所到的上新屯有26户85人、下新屯有19户83人,2014年贫困发生率分别为89.41%和100%。
富不富,看房屋。一个村子的贫富程度,往往从村民的房子就能看出眉目来。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族村落,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有半干栏式和全地居式。老式建筑人畜混居现象较为普遍,房子分上下两层,牲口“住”底层,比较低矮;上层住人,木地板,木板墙,也有的是泥砖墙;顶上还有个阁楼,一般用来存放粮食。公众号“ ”编辑,村民们打趣地说,底层是“畜牧局”,中间是“人事局”,上顶是“粮食局”。寨洲屯就是这种类型的壮族村,有55座泥坯或木板房,其中17座是危旧房。有的村民住房十分拥挤,吴世文、吴世相两兄弟家共8口人,各自只有一间8平方米的卧室,共用一个客厅。类似情况的家庭还有吴代居、吴世员、潘代军、潘代友等农户。上新屯、下新屯是仫佬族建筑风格,房子不大,小院落、高地台、青瓦顶、土砖墙。听一村民说,自家房子是爷爷的爷爷盖的。村里这样的老房子还有不少,有些年久失修,墙面、屋顶、房梁等受损严重,透风漏雨。村民吴天能家住房拥挤,77岁的老母亲只得与家里养的猪同处一屋。
脱贫致富需要一定的资源条件。比较而言,寨洲屯自然条件好一些,全屯人均耕地0.9亩,还有一些林地和开荒地,水源也不缺。屯长说,以这样的条件,只要把基础设施搞好,把产业发展起来,是不会过穷日子的。上新屯、下新屯的条件就差多了,人均只有5分地,还七零八碎,说“草帽一扔盖块地”也不算太夸张。这里降雨量并不少,但属喀斯特地貌,水都从地底下漏走了。我看到一个山石围成的水柜,内壁长着“绿毛”,水面还漂着一些腐烂物,几根细细的管子把水引向村民家,这就是他们主要的饮用水源。冬天水枯了,只得翻山越岭到4公里外去挑水。实在是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村民们最大愿望是迁到山外条件好一些的地方去住。
这次调研,我尽量多走访一些贫困户,看看他们的境况,听听他们的心声。两天走下来发现,尽管各家有各家的难处,但群众致贫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二是缺耕地。耕地是大石山区最稀缺的资源,这在上新屯、下新屯尤为突出。下新屯谢福四一家6口,只有1.2亩水田、1亩旱地和2亩林地,且大多散落在大石缝里,非常瘠薄,一年的收成仅得600斤左右稻谷、400来斤玉米,林地前年刚种上核桃,还没有挂果。多数农户还做不到自给自足。2014年,这两个屯的农业经营性收入折合现金人均不足280元。
四是缺大病保障。我走访的几个屯,都存在因伤因残因病致贫或返贫的情况。潘小明家有7口人,原本家境还算不错,先是妻子因风湿性心脏病住院做手术,花了10.67万元,除新农合报销部分外,家里需支付6.12万元;接着是大儿媳早产生了一对双胞胎,家里又要负担住院费等6万多元,从此背上巨大债务包袱。当地干部反映,寨洲屯因病致贫的有16户,因残致贫的有3户,占该屯贫困户总数的48.6%;上新屯和下新屯因病致贫的有13户,因残致贫的有4户,占两屯贫困户总数的43.6%。
除了家访,我利用晚上和中午时间,先后在寨洲屯、上新屯召开了两场座谈会,了解基层干部和村民的所思所盼。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直来直去,不绕弯子。看得出,村民们对党和政府充满信任,对尽早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充满期待。归结起来,村民主要有“四盼”。
二盼加快产业发展。座谈会上村民谈得最多、最热烈的话题是如何发展产业,就地脱贫。公众号“ ”编辑,吴美枝是棉花村的一位中年妇女,孩子7岁那年,丈夫不幸去世,她一直在外打工,供孩子读书。前年她回家开荒种植毛葡萄,政府免费提供种苗、水泥杆架和部分肥料等,目前已种下30多亩。她说,如果能得到优惠贷款解决毛葡萄种植初期施肥问题,她还想扩种50亩,几年后有了收入就能偿还。村民们算了这样一笔账:按照毛葡萄每斤3元的收购价格,正常管理4年后亩产量可达1200斤、产值3600元;砂糖橘价格稳定的话,第四年亩产量可达2000斤、产值6000元,第六年进入丰产期后亩产量6000斤、产值1.5万至2万元;核桃种植期长一些,管理成本也低一些,到第八年才能结果,按干果25元/斤收购价计算,初产期亩产值750元,第十三年进入丰产期后产值可达7500元。村民们说,只要产业发展起来了,脱贫致富就有了保障,很多在外务工的也愿意回来。
四盼尽早“挪穷窝”。与寨洲屯相比,上新屯和下新屯缺水少地,只能搞移民搬迁。年初,当地政府决定在附近水土条件较好的水虎口设立移民搬迁安置点,村民们非常兴奋,没等政府补助资金下来就自筹资金先干起来了。我来到这个安置点,看到工地上热火朝天,近万平方米的土丘已经平整为宅基地并切块分到户,多数农户已下好房屋地基,快些的房子砌到了一层。建房资金,政府补助一点,贴息贷款一点,农户自筹一点。少数特困户实在拿不出钱,短期也没有还款能力,还要采取一些特殊扶持办法。当地干部说,经过这些年的工作,群众的思想观念已发生很大变化,对搬出祖辈居住的深山不再抵触了,关键是钱从哪里来,搬到哪里去,搬迁后如何发展?这些都需要认真谋划和解决。
通过这次调研,我更深切地感受到贫困群众的生活艰辛和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深感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很多,必须在找准着力点上下功夫、求实效。
精准扶贫首先要抓好精准识别。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础和前提。抓好精准识别,要着力解决好识别什么、谁来识别、如何识别的问题。识别什么?关键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定指标体系。一般来说,贫困户的收入构成,除了现金收入,也有非现金收入,除了在本地的收入,还有在外地的务工收入,很难一一核实,需要建立一套包括其家庭人口、收入、住房、耕地、生产资料、劳动力乃至孩子上学情况、病残家庭成员等要素在内的综合指标体系,按照一定权重逐项登记打分。从群众反映看,这样识别比单纯地通过自报收入来判别贫困程度更为客观和准确。谁来识别?可以由下派干部、工作队员和贫困村第一书记组成工作组,在村级组织和村干部的参与配合下进行。之所以要以外派人员为主,是因为派去的同志文化素养高一些,便于掌握政策,且在当地没有复杂人情关系,较为超脱,更有公信力。如何识别?关键是要严把群众申请关、入户调查关、民主评议关、公示监督关、审核确认关,健全纠错机制和责任追究制,畅通群众反映问题渠道,确保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群众满意。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头作用和群众的主体作用。帮钱帮物,不如帮建一个好支部。各级党委、政府抓扶贫,不能代替党的农村基层组织主心骨和领头羊作用,不能代替贫困群众自身的努力奋斗。要着力选准配强村级班子,选好培训好带头人。充分激发贫困群众的主体意识,以各种方式把他们组织起来、凝聚起来,只要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出来,事情就好办了。要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村屯脱贫规划编制、项目选择实施、资金使用管理监督等过程,让群众真正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力军。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