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是产业强市的主阵地、主力军、主引擎,整理,地位非常重要,作用非常关键,必须有强烈的争先进位意识,树立更高的目标定位。从全省排名看,去年我市省级开发区排名普遍有所上升,但总体排名不够靠前,与苏南板块的定位不相符。从支撑能力看,大多数开发区占所在地经济总量的比重偏低,对板块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有待提升。希望大家进一步激发斗志、扛起责任、勇挑重担。要着力提升支撑能力,聚力经济发展、紧盯经济指标、狠抓有效投入特别是产业投入和创新投入,进一步提升开发区在各自板块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在全市形成既有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高峰”,又有省级各类开发园区“高原”的良好格局。总的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新思想新理念,紧扣高质量发展、产业强市建设,全面推进开发区改革发展。一是“一特三提升”。这是省委在2017年提出的要求,现在仍然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各个开发区要深刻理解、全面落实,尽可能向特色产业发展这个方向走,聚焦聚力打造主导产业,扶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提升土地产出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和智能制造普及率。二是融合发展。我在产业强市大会上讲了区域融合、产业跨界融合、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产城融合,希望开发区争当融合发展的标杆和示范。这里,特别强调一下对接、融入重大战略的问题:一个是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宁镇扬一体化发展机遇,更大力度承接产业转移,融入长三角产业链。积极探索跨区域园区共建,打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利益分配等机制,实现合作共赢。另一个是融入江苏自贸区联动发展。去年8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并印发《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方案》中明确指出,推进国家级开发区等开放创新平台与自贸试验区互动发展。三是改革创新。开发区本身就是改革创新的产物,改革创新是开发区的“基因”和“灵魂”。要把改革创新融入到园区建设、管理运营、体制机制、发展模式等方方面面,激发出新时期开发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开发区能不能在新一代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突出重围,重点在产业、关键在转型。各个政府职能部门要关心关注、积极引导产业转型,主动对接南京紫东地区建设等历史机遇,大力推动G312创新带建设。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重点抓好四个方面:1.优化产业结构。强化规划引领,明确各开发区的产业定位、空间布局,逐步实现从低端的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到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型。有针对性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打造人才链,避免开发区同质化和低水平恶性竞争,形成各具特色、差异化的开发区发展格局。2.强化创新驱动。针对我市开发区现有研发平台和机构数量不多、质量不高等问题,要抓住国家推动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机遇,针对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加快布局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吸引集聚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服务水平,加快推动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发展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业服务平台,设立科技创新发展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形成更有吸引力、集聚力的创新创业生态。3.提升开放程度。在开放发展上,开发区要有更强的担当、更大的作为,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全力提升外资利用水平,引进一批龙头型旗舰型重大外资项目。要大力支持开发区完善外贸综合服务体系和促进体系,鼓励开发区积极吸引外商投资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要积极引导外资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加快企业设备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在生产能力、产品创新等方面有新突破。要鼓励企业“走出去”,发展本土跨国公司,培育境外合作园区。要坚持国际化、法治化要求,优化园区营商环境,切实增强诚信意识,为开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4.推动绿色发展。针对当前部分开发区产业结构偏重偏化、污染排放偏高、环境风险隐患较多、环保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用更加严格的技术、环保、安全标准倒逼低效落后产能退出,形成与“山水花园城市”相匹配的绿色产业结构。一方面,整理,要抢抓政策机遇,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理念,积极补上基础设施的短板。始终坚持整体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强电力、燃气、供水等设施的配套,加强开发区建设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有机衔接,真正实现一体化布局和联动发展。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新基建带来的基础设施方面需求,充分利用市场规律,充分利用好专项债券等“红利”,积极争取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动对接深圳、上海、苏州等先进地区,创新合作模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参与全产业链分工协作。开发区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体制机制创新,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突破,充分激发开发区发展活力。1.推动管理机制更加简约高效。目前,我市多数开发区与所在乡镇、街道未明确划分职能,管委会承担大量社会事务。针对这个问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借鉴先进地区经验,鼓励有条件的开发区探索建立与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如全员招聘制等新模式,推动开发区在管理模式上更加扁平化。要在审批权限、招商人员薪酬激励等方面作出新的探索,既给开发区压更多任务,也要给园区发展提供更好的有效保障和“武器弹药”。2.优化完善考核体系。开发区的主责主业是产业发展,必须将经济指标排在考核的“第一顺位”。要确立发展导向,开发区的主业是什么就要考核什么,科学设定开发区考核共性指标和激励指标,并将其纳入高质量考核体系,引导开发区能够心无旁骛抓发展。要确立激励导向,探索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以及考核严格、奖惩分明、分层管理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要确立问题导向,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考核,以考核倒逼执行,以考核倒逼成效,通过考核打造鼓励创新、支持探索的氛围和环境,促使开发区放下包袱大胆探索。3.要坚持党建引领。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加大对开发区的赋权力度。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守牢稳定、安全、生态和廉政四条底线。用好“三项机制”,进一步调动各方面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总之,在全市“跑起来”过程中,开发区要跑在最前面,勇当“排头兵”“先行军”。尤其在今年上半年,要确保各项经济指标有明显提升,为全市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创新镇江,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或单位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过后台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1. 本文稿内容较多,请先下载后再完整阅读内容或进行编辑。
2. 为防止用户资源被随意传播,本站部分文稿需要会员才可阅读或下载,请予谅解与支持!
3. 本站所有资源来源于用户上传或网络,仅作为参考学习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范文参考 >镇江市委书记 :在全市开发区座谈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