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低空经济发展的“神经中枢”
打造低空经济发展的“神经中枢”
随着无人机自主飞行技术与5G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开放空域、推动低空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各国政府和产业界的重要战略方向。低空经济是什么?如何实现低空飞行器的精准管控与可靠连接?它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
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典型代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其中,低空经济是依托低空空域资源,以民用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活动为牵引,以各类技术融合创新为驱动,辐射带动相关领域和产业链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涵盖航空器研发制造、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飞行服务保障全链条,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具备极大市场价值。
低空经济的发展,将引领交通旅游、农林植保、物流配送、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技术变革。在交通领域,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研发与量产使得早晚高峰打“飞的”通勤成为可能,进一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在农业领域,无人机可用于农作物监测、喷洒农药、播种,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在应急救援领域,无人机具有快速部署、灵活机动的特点,能够克服山区、森林等复杂地理环境,迅速抵达重大事故现场,缩短响应时间,提高救援保障效率。在能源巡检方面,传统人工巡检效率低,安全风险高,无人机巡检可以迅速精确地获取电力设备运行状态信息,及时发现潜在故障和安全隐患。在城市管理中,利用无人机等低空载运装备搭载光电吊舱,拍摄高分辨城市影像,可以为有关部门提供详尽实时的数据支持,助力高效城市规划与安全保障。
通感融合:助力低空高效智联管控
低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低空网络通信能力与感知能力的支撑。一方面,低空监管平台、无人机机载数据的实时回传均依赖于可靠的通信网络。另一方面,无人机等低慢小目标的“黑飞”使得低空安防面临挑战,亟须建立高精度、低时延的感知网络。相比视觉感知,基于无线信号的感知方式受天气影响小,可以实现全天候的感知。
无线通信与无线感知原本是基于电磁波实现的两种功能,前者侧重利用电磁波承载信息的能力实现文本、音频、图像及视频数据的传输,以1G到5G移动通信系统为典型应用;后者则侧重利用电磁波在不同物体上的散射特性提取环境或目标的物理参数信息,以军用或民用雷达为典型应用。尽管无线通信系统与感知系统实现的功能及性能指标截然不同,二者均对信号的带宽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根据香农信息论与检测估计理论,信息传输速率与参数估计精度均与信号带宽成正比。然而,受限于频谱资源的稀缺性,难以为通信系统和感知系统分配大量带宽。在此背景下,利用同一频段,基于统一信号同时实现通信与感知两种功能(通感融合)成为发展趋势。
2. 为防止用户资源被随意传播,本站部分文稿需要会员才可阅读或下载,请予谅解与支持!
3. 本站所有资源来源于用户上传或网络,仅作为参考学习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综合其他范文 >打造低空经济发展的“神经中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