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精神富有的现代化

分类:综合其他 时间: 2024-07-09 10:44:33 浏览: 作者:小编

 

建设精神富有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这一论断表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也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要建设物质富裕的现代化,也要建设精神富有的现代化。当前,我们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为重要,必须在不断夯实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上,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精神家园,更好地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与本质要求,其中就包括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及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的重要论断。这些论断的提出不仅是对现代化理论的历史性创新与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自主性选择,更突出强调了新发展阶段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一直在努力探索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道路和途径。如何走出一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道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如何协调“两个文明”之间的发展关系始终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既区别于“欧美模式”,又区别于“苏联模式”,是有自己特色的现代化,其最终追求的目标是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而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实质上是一种以“物”为核心的现代化,这种现代化模式下,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最终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在马克思看来,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导致的人的异化,不仅包括工人的异化(表现为丧失和被奴役),也包括资本家的异化(表现为占有和享受),这样的发展是一种畸形的发展。在大力批判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自身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这些特征的认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即“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这进一步表明,只有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人才能够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文稿预览结束,查看原文请点击下方加入会员全站免费下载
1. 本文稿内容较多,请先下载后再完整阅读内容或进行编辑。
2. 为防止用户资源被随意传播,本站部分文稿需要会员才可阅读或下载,请予谅解与支持!
3. 本站所有资源来源于用户上传或网络,仅作为参考学习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综合其他 >建设精神富有的现代化

内容仅供学习,如需复制请赞助会员,赞助后即可全站范文免费复制!


赞助会员请点击:开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