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稿汇,文稿写作交流请添加客服VX:yimishu

注册/登录| 网站地图

搜索
提纲金句分类
热门标签:

347 文章中的“逻辑病”诊断例讲

日期:2021/12/20 08:52作者:人气:

导读:文章中的“逻辑病”诊断例讲 上一堂课,我专门讲了写作中的逻辑运用,举了点儿例子,但所举的例子相对简单,称不上案例。今天,专门找了些新近发生在我身边的写作案例,深入谈...




文章中的“逻辑病”诊断例讲

上一堂课,我专门讲了写作中的逻辑运用,举了点儿例子,但所举的例子相对简单,称不上案例。今天,专门找了些新近发生在我身边的写作案例,深入谈一谈如何诊断文章中的“逻辑病”。

“逻辑病”在写作中、文章中属于“常见病”“多发病”,但“病症”有区别、“病情”有轻重。轻的,往往是语言表达上的逻辑错误。比如:

我的舍友说她的哲学课很难,我的哲学课也很难,因此,所有的哲学课必定都很难。

枪支和铁锤一样,都是可以杀人的工具。限制买铁锤是荒唐的,因此限制买枪支也同样荒唐。

水果和苹果都很好吃。

上面这3个观点,分别犯了以偏概全、类比失当、种属混淆的逻辑错误。这些错误,在“逻辑病”当中属于“小儿科”的“低级错误”。为了抓大放小,确保教学效果,这类问题我就不详细说了,主要针对结构、层次、顺序上的逻辑矛盾来讲,讲一些“大人”“文人”也常犯的、症状比较典型的逻辑错误。

【案例1】

前几天,我们单位牵头,就加快推进某县田园综合体建设开了个座谈会,办公室受命起草领导讲话稿。初稿提纲如下:

第一,深刻领会抓好“××”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二,扎实推进“××”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落实落地

省直相关单位要……

××市作为××县的直接上级,要……

××县作为项目建设的实施主体,要……

第三,把握好“××”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关键环节

一要科学做好规划

首先,要把县情找准;

其次,要把外情摸清;

最后,要把上情吃透。

二要不断拓宽资金来源

三要充分争取群众支持

这篇稿子,大中小逻辑都有问题——

一级标题之间的关系是大逻辑。3个一级标题中,第一条讲 “是什么”“为什么”,第二条和第三条分别讲“谁来干”“怎么干”,后面两点顺序不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干”属于指导性的内容,“谁来干”属于要求性的内容。一般情况下,责任分工应该放在最后。就这篇文稿来说,先“把握好关键”,进而才能“推进落实落地”。所以,后两条应该调个个儿。

二级标题之间的关系是中逻辑。上面这篇稿子,第三条讲的是“关键环节”,但其下的二级标题“充分争取群众支持”不属于“环节”,应该归到第二条去讲。

三级标题之间的关系是小逻辑。第三条下的第一点讲的是“科学规划”,下面又开了3小点,分别讲“县情”“外情”“上情”。我们谋划工作,关键在于“吃透上下情,找准结合点”。也就是说,首先要吃透上情——学习政策,了解上级精神,这是方向性问题,也是政治性问题。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先定方向、再找路径。方向为大,路径为小,或者说,方向为主,路径为次。做事情没有经验或者经验不足,就应该先学习别人的经验。所以,“县情—外情—上情”的顺序,应该调整为“上情—外情—县情”。

说实话,这篇稿子并不算什么大稿子,但“逻辑病”病得真不轻,可以说是由表及里、病入膏肓。

【案例2】

这几天,我应邀为某市评选优秀调研报告。其中一篇调研报告写的是在基层组织建设中如何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问题,提出了这么几条对策建议:

(一)在质量上下功夫,全面建强基层组织

1. 把硬件建好。

2. 把队伍管好。

(二)在实效上下功夫,从严教育管理党员

1. 创新教育模式。

2. 创新教育载体。

3. 加大教育投入。

(三)在严实上下功夫,全面落实党内制度

1. 建立健全各项党内制度。

2. 从严从实监督制度执行。

3. 常态开展制度执行督导。

(四)在成效上下功夫,丰富基层组织活动

1. 丰富活动内容,增强时效性。

2. 丰富活动形式,增强吸引力。

这篇调研报告尽管下了不少功夫,但逻辑问题也不少。

从一级标题看,所提的4条建议,(三)(四)两条应该调个个儿,制度是保障,应该放在最后面,基层组织活动也需要制度化。

从一级标题和二级标题的联系看,问题就更突出:第一条建议写的是“全面建强基层组织”,下面第二小点写的是“把队伍管好”,这与第二条建议“从严教育管理党员”逻辑重叠,等于“抢戏”了;第二条建议写的是“从严教育管理党员”,关键点在于“从严”,但其下的小标题写的主要是“创新”问题,明显文不对题。

【案例3】

刚刚过去的2019年,我们单位大抓制度建设,对工作制度、内部管理制度进行了全面“体检”,该建立的建立,该修订的修订。成果出来后,领导要求把制度汇编报给上级领导,前面加个简要的汇报。办公室的同志拟了这么个稿子:

××书记:

根据您在××会议上提出的“进一步加强统筹、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务求实效,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充分激发改革创新活力”的要求,我们坚持以党的建设和××工作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合理、可持续、可实现、可评价”为标准,突出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结果导向,持续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从严推动管党治吏各项制度落实,力争以系统完备、科学规范、有效管用的××工作制度体系,为全省党的建设和××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2019年,我部将其作为全省××工作“制度建设年”。一年来,我部紧扣党中央和省委的最新精神,围绕新时代党的建设和××工作新形势新任务,结合我省工作实际,深入开展“制度体检”,统筹推进制度立、改、废、释,在原有的××工作制度文件基础上,补充制定修订了一批制度文件,并汇编成册,印发全省××部门。现将《××工作制度文件汇编》(分为《规范性文件》、《××部门自身建设制度》和《内部指导文件》3个分册)呈上,请审示。

就这么两段话、三四百字,“逻辑病”也不轻,可以说是“车轱辘话”来回说,两段话说的其实是一个意思。分析原因,应该是写稿的同志没想清楚就急着动笔。

我在上一堂课讲到:写文章的时候,写到一个段落,先要想清楚打算写几层意思,再去琢磨句子,不能天一句、地一句,只管往上摞。

就这篇稿子来说,写作思路或者说写作逻辑很简单,就是“为什么—怎么干—干成了什么”,只要把这3层意思写清楚就行了。为什么,是因为领导有指示;怎么干,关键是标准(目标)和路径(做法),并不涉及制度落实,那是下一步的事情;干成了什么,就是制定修订了多少项制度,编成了几本。

下面是我重写的稿子:

××书记:

2019年全省××部长会议召开前,您对做好我省新时代××工作作出批示,要求“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全面提升××工作质量和水平”。我们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把2019年确定为全省××系统“制度建设年”,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关于党的建设和××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结合我省××系统和××工作实际,坚持以“合理、可实现、可持续、可评价”为标准,深入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制度体检”,统筹推进制度“立、改、废、释”工作。一年来,在原有制度文件基础上,补充制定修订了××个制度文件,其中党的建设和××工作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和制度××个,××部门自身建设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和制度××个,有力提升了我省党的建设和××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现将《××工作制度文件汇编》(含《规范性文件》、《××部门自身建设制度》和《内部指导文件》3个分册)呈上,请审示。

这篇小小的汇报稿,一共就4句话:“为什么”是第一句;“怎么干”是第二句;“干成了什么”是第三句、第四句。第四句单独成段,以凸显制度成果的具体形式,其中包含有期敬语。这么写,干脆利落又清清爽爽。

【案例4】

在第337讲,以我修改的一篇博士服务团工作经验材料为例,讲授了怎样把材料写到位。原稿当中,也有不少“逻辑病”。比如,文中有这么一段:

三是注重日常关爱。指派专人负责博士团成员的日常联系,建立微信群,保持经常性的线上交流;建立挂职工作动态季报制度,及时了解有关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关心日常生活,建立交流平台,组织文体沙龙,举办集体活动,把组织的温暖送到博士团成员的心坎上。省委也十分关心博士团成员的成长进步,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意愿,支持挂职期满的优秀博士留任重用,也为回原单位工作的博士提供积极而中肯的鉴定推介。来GX服务的249名博士中1/5选择延挂,1/10留下任职。

文中把省委的关爱放在最后面,这是不讲政治;还用了个很勉强的字眼——“也”,就更不合适了。而且,提供鉴定也好,留任重用也好,都不属于“日常关爱”。这种文不对题的现象,也属于“逻辑病”。

我所举的例子,虽然经过挑选,但算不上刻意,都是从最近过手的稿子里随手摘出来的。4个例子其实是两种类型:一种是提纲上的“逻辑病”,这属于逻辑结构上的问题;另一种是段落中的“逻辑病”,这属于逻辑层次上的问题。这两类毛病,在写作中经常会遇到,轻则逻辑不清,重则逻辑混乱。诊断清楚了,治疗起来并不难。

医生诊病,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西医讲究“视触叩听”。“逻辑病”的诊断,同样需要四诊合参:一是“望”。重点是看大小标题,看一看有没有文不对题这样的明显症状。二是“念”。把写好的文章读一读,看看有没有前言不搭后语、上气不接下气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就是逻辑不通的“病灶”。三是“切”。号一号文章的主脉、支脉,看看大小标题、主次观点是不是在同频共振,相互之间有没有逻辑矛盾。文章的脉络是“理脉”,从头到尾应该一脉相承、顺理成章。凡是有“逻辑病”的地方,道理肯定是说不通的,文气也不通畅。文气不通,可以通过“念”感觉出来;文理不通,就要靠“切”。四是“思”。“逻辑病”有表象,也有里症。有些里症潜伏很深,“望”不出来,“念”不出来,“切”也发现不了,只有用大脑这个CT来透视,深入想一想,仔细照一照,才能发现骨子里的隐患。

医生看病,不仅要摸清症状,更要搞清楚病因病机。“逻辑病”的“病因”,根子在于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有了这个“病根”,写稿的时候又不够用心,思考不够用心,检查也不够用心,“逻辑病”就会发作。至于“病机”,主要有3方面:条理不清,关系不顺,道理不通。

一篇文章就像一个人,气血冲和、阴阳调和、脏腑相合,才能保持肌体健康。凡是有“逻辑病”的地方,都会给人一种违和感,重则搭配不当、相克相冲,轻则经络不通、气滞血瘀。(3870字,2020年1月11日完稿,1月14日改定)







三好公文课——

寓心悟于故事,好听;传心得于案例,好懂;授心法于实战好用用心创造,好文好课!


文稿更出彩,人生更精彩!

Copyright © 2017-2021 WENGAOHUI.COM 文稿汇(东城米老鼠设计工作室) | 备案号:粤ICP备2023057653号-11

声明:本网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内容仅供学习,如需复制请赞助会员,赞助后即可全站范文免费复制!


赞助会员请点击:开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