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稿汇,文稿写作交流请添加客服VX:yimishu

注册/登录| 网站地图

搜索
推荐范文分类
热门标签:

主题教育

【主题教育】调研这样立观点,文章就成功大半!

日期:2021/04/23 15:14作者:人气:

导读:按: 曾在江西多个岗位担任领导职务的谢亦森老师,经验丰富、文笔精湛,曾著《大手笔是怎样炼成的》,对公文写作解剖麻雀,读来淋漓尽致。 今摘录其中关于调查研究中的讲解,...


按:曾在江西多个岗位担任领导职务的谢亦森老师,经验丰富、文笔精湛,曾著《大手笔是怎样炼成的》,对公文写作解剖麻雀,读来淋漓尽致。今摘录其中关于调查研究中的讲解,与读者分享如何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抓好调查研究。
 
问:调研文章怎样立观点

答:同领导讲话稿一样,调研文章的形成也离不开精心提炼观点(通常体现在文章标题上,标题就是通篇围绕并阐述的中心。题好文一半。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是从标题吸引人的,而标题就是作者精心提炼的观点)。稍有不同的是,讲话稿的观点虽然也是基于对实践的思考,但或多或少会带有领导者或集体的主观意志,而调研文章的观点则纯粹来源于调查得来的材料,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离开了材料就不可能有观点(面对一堆材料,种常见提炼观点的方法是,把材料的关键事实摆在一起,进行拉条子般的分类、归纳,然后高度凝炼),即使有,那也是凭空臆想出来的。所以,一切从材料(事实)出发,是调研文章提炼观点必须遵循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原则。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从材料上提炼观点会遇到哪些实际问题。


在分析材料时,首先会遇到的一个问题是:用什么东西把这些材料串起来,以集中说明一个或几个问题?这就要有观点,通过不同的观点把不同的材料“带”进文章里边去(这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搭文章框架,搭框架并不只是简单的列出大小标题,而是对所掌握材料、情况的一个综合思考,思考然后出观点。为什么很多人不愿写材料,一则材料收集整理难,二则就体现在思考、归纳、提炼难)。但这种观点必须是鲜明的而不是含混的,否则就会像弱将统帅不了士卒一样,难以驾驭材料,材料罗列得再多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整篇文章也会散乱无序。而要使观点鲜明,就必须从材料中升华,既源于材料又高于材料,使之具有一定的理性高度,让读者一目了然,并从中受到启迪(这同样适用于经验材料,往往用观点来统帅,然后对观点进行阐述说明,然后举例,一气呵成)


举例来看,调查中了解到这样一些材料:某县直属机关出现一些不良风气,有的一味强调部门工作重要,不愿派人参与县里的中心工作;有的口口声声维护“条条”政策的严肃性,对县里制定的放开搞活的政策措施不配合、不支持;有的热衷于开会、下文、搞检查,对基层存在的实际问题漠不关心;有的在解放思想上采取实用主义态度,对自己有利的就“解放”,对自己不利的就不“解放”,对经济活动一味地“管、卡、压”(我们在调研中,不能完全带着观点去找情况,而是要边找情况边发现观点、印证思考,对相关情况一定要尽可能作全方位了解,从最开始的材料收集掌握上就要保证不偏颇)对这些材料,如果仅仅是罗列在文章中,清楚倒很清楚,但根源是什么呢?集中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这就需要提炼观点了提炼观点,其实很简单,就是挖根源,共性特征是什么,本质特点是什么,集中反映了什么,等等)比如这样的表述:“凡此种种,集中说明了一个问题,即有些部门严重缺乏‘中心’意识、大局意识,如不高度警觉并抓紧解决,这种各自为政、自行其是的风气势必愈演愈烈,给全县的改革与发展事业带来严重后果。”这样一说,材料被统帅起来了,问题的根子也抓住了

观点必须鲜明是一个方面。有些时候,我们所掌握的材料是零乱的、不成系统的,甚至是不清晰的、不全面的,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


于是我们又遇到了第二个问题,即如何使观点具有准确性。观点准确,意味着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方法是正确的(主要对标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文章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也将是积极的;观点不准确,当然就是片面、偏颇,甚至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那么文章所产生的副作用也将是严重的。


举个例子:调查发现,某县实施“倾斜式”发展战略,把上级下拨的老建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全部用于搞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对这一做法,各方说法不一。持支持态度一方认为:这是创造性地执行上级政策,基础设施搞起来了,发展也就快了嘛,贫困户也能受益嘛!假如撒胡椒面式地把资金用于贫困户发展生产,未必会有这么好的效果呢!持反对态度的一方认为:这是明显违背上级政策,擅自转移资金用途,片面追求“政绩”,置贫困户死活于不顾,政策观念哪去了?对群众的感情哪去了?


面对如此复杂的材料,我们该怎样通过立观点来表明看法和态度呢?显然,偏向其中任何一方,都将导致观点的偏颇,并打击另一方的积极性。这是因为:第一,决策者并没有全部转移资金用途,二是一部分;第二,按上级规定,这两笔资金可以部分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决策者并没有全部转移资金用途,而是一部分;第三,决策者所为的确有违背政策的地方,没有将部分资金要用于帮助贫困户搞短、平、快的脱贫项目(这大概是困扰基层的普遍问题,很多地方都存在这样的情况,如何来把观点提炼正确到位非常重要)。由上述分析,我们就可以这样来提炼观点:“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必须兼顾效率与公平、重点与一般。只顾效率和重点而不顾公平和一般,或者只顾公平和一般而不兼顾效率和重点,都是片面的,不利于发展的。”这样的观点就站得住脚,争议双方和读者也会信服。


观点必须准确又是一方面。有时我们又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自己想要表述的观点别人已经说过多次了,再重复当然没意思,这种情况又该怎么办(日常简报信息宣传等工作同样如此,如何做到年年有新意,极大地考验着每一位文字工作者)


于是,我们又遇上了第三个问题:怎样使观点新颖独到,以富有创意的表述来吸引和打动读者呢?这就要从角度、语言乃至句式上来考虑,做到“人无无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

有这样一篇调研文章,它在总结若干县(市)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情况时,归纳了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公路建设成绩斐然、民营经济充满活力、招商引资势头强劲、高效种养方兴未艾这样几个共同特点,但具体来看,发展并不平衡,有些地方甚至严重滞后。文章为了启发各县(市)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第二部分列出几点启示:“一,要有好的思路;二、要有克难制胜的办法;三、要有雷厉风行的作风;四、要有宽松的发展环境;五、要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六、要重视人才、用好人才;七、要有灵活、科学的经营机制。”


这些观点从道理上都说得过去,但这样的话大家都想得到,显得旧了一点、平了一点。后来修改者把这组观点改成(说深入点,这种修改是对工作的深度思考,把深度思考体现到观点中来;说浅一点,就是对文章小标题的文字性提炼,把同样的字面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体现出新意)

一、同样的资源和发展条件,走什么样的发展路子,效果大不一样;

二、面临同样的困难和矛盾,善不善于开动脑筋、拿出克难制胜的办法,效果大不一样;

三、同样的目标任务,有没有雷厉风行的作风和大刀阔斧的气魄,效果大不一样;

四、同样的经济增长点,有没有一个使之尽快发育成长的宽松环境,效果大不一样;

五、同样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根据市场讯号和产业化要求来进行,效果大不一样;

六、同样是发展县域经济,有没有一支敢干事、善干事的人才队伍,效果大不一样;

七、同样上项目、办企业,有没有一个科学、灵活的经营机制,效果大不一样。


我们对比一下,这七个观点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本意都没有变,但句式从原来那种平淡的肯定句变成了以对比为条件的判断句,不仅让人感到耳目一新,而且也显得很有力度和煽动性,有关县(市)的领导看后不禁要想:“是呀,同样的工作,同样的条件,人家为什么能搞上去,而我们却搞不上去呢?”在这里,文章因观点的新奇而新奇,可读性和启发性就强了(由此来看,我们在调研中,在充分了解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把文章标题提炼好,把文章结构搭好,把小标题归纳到位,就能基本写成一篇有质量的调研文章)

Copyright © 2017-2021 WENGAOHUI.COM 文稿汇(东城米老鼠设计工作室) | 备案号:粤ICP备2023057653号-11

声明:本网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内容仅供学习,如需复制请赞助会员,赞助后即可全站范文免费复制!


赞助会员请点击:开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