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1/20 22:25作者:人气:
你的心愿是什么?是吃好饭、穿暖衣,是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得其所。它们虽很微小,却是属于普通人最真实的梦想,是我和队友们奋斗五年的目标。在实现心愿的路上,有辛苦、有遗憾,但更多的是坚定意志的全力以赴。
家人的心愿——陪伴
陪伴或是清晨见面时的一句问候,或是风雨中不顾安危的坚守,有时它近在眼前却无法实现,有时虽相隔千里却始终挂念。
一次,孩子摔伤,我背他去学校。一路上他异常安静地贴在背上,似乎享受着什么,在一瘸一拐地走进教室时,他突然嘟着嘴说:“要是能天天送我上学就好了。”一端是不舍,而另一端是更多牵挂的人。
2017年6月21日,一场几十年不遇的冷涡暴雨突袭山村。当时正处于整村改建初期,乡亲们被安置在临近河道的空地上搭建的帐篷里。桥梁被冲毁,山石、淤泥堵塞了道路,短暂的停水、停电……种种状况加剧着大伙的不安。“乡亲们安不安全?得赶紧去看看。”转眼,我们就淹没在大雨的泥泞中。挨家挨户走访,谁家进水了,谁家私拉电线了,都一一记录,并耐心做思想工作。
风雨中,大家轮流值守,直到晚上十一点多,才坐下来休息。就着昏暗的烛光,热乎乎的泡面成了大家的“饕餮”晚宴,虽然味道无异,但在我记忆中,那是吃的最美味的一次泡面!雨过天晴,一年之中,乡亲们搬了三次家,每次搬家时,我们都第一时间入户走访并提供帮助。“有你们陪着真好!”质朴的话语充满着信任。
不同的陪伴之路,对于每位驻村队员来说,都在艰难前行。难中有对家人心怀愧疚的“言而无信”,也有与乡亲们并肩奋斗的从未缺席。乡亲亦是家人,这种陪伴,是责任的坚守。
乡亲的心愿——礼物
在贴满村情表格的工作墙上,四双绣花鞋垫显得格外醒目,这是老乡送给我们的礼物,时刻提醒我们,驻村帮扶要像“绣花”一样,用心用情,精准到位。
4月的一早,海拔1300米的山村,一场春雪不期而至。拉开窗帘,一个瘦小的身躯挥动着大扫帚,行动有些迟缓,不时弯下腰来收着雪,原来是卫生员曹大学。
曹大学是五保户,智力和表达有缺陷,在村里不被人待见,但自从有了打扫广场这项“工作”后,就像变了个人。日复一日,风雨无阻,他认真负责的打扫,得到了村里人的认可。为了热爱的工作,他试探着提出要求,“能买辆手推垃圾车吗?”对于这位“劳模”的心愿,我们一口答应。
需求各不相同,大水漫灌既浪费资源又收效甚微,如何有的放矢,精准地提升幸福感?涞源县首家爱心超市在山村应运而生,我们针对需求户、困难户和贡献户按需筹集“爱心礼物”。2018年国家扶贫日当天,爱心超市正式成立,当帮扶责任人将第一件礼物手推车交给曹大学时,60多岁的老汉脸上露出孩童般的笑容,是那么灿烂!
几年来,大到木板床,小到香皂,爱心超市筹集到了心愿“礼物”20余种近千余件,只要为集体奉献、服务,都能来兑现心愿。不同的爱心礼物实现着“微心愿”,也点亮乡亲们向上尚善的心灵之光。幸福不能“等靠要”,要靠实实在在的奋斗,这是乡亲们回馈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我的心愿——改变
破旧的石头屋,街巷遍布垃圾和牲畜粪便,年近古稀的老人蹲坐在土墙下,沉默不语……2017年入村时的景象令我记忆深刻。如今,新建的砖房错落有致,硬化路两旁鲜花盛开,夏秋夜晚,乡亲们或观看爱国电影,或跳起广场舞,精气神儿的改变给村庄带来勃勃生机。
大牲畜养殖是村里的主导产业,长久以来的养殖传统,在积累有益经验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有些牛有贫血症,以前都凑合养。现在有工作队帮衬着,咱不能拖后腿。”养殖户曹喜生急切地问道,“能不能请专家来讲讲,大伙儿都学习学习。”2020年3月7日晚,村综合文化室里,8户养殖户代表隔位就座,全程带着口罩,一堂题为“如何做好牛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的授课正式开讲。专家讲得仔细,养殖户听得认真,不时拿笔记录着。
“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牛栏夜校”大讲堂有针对性地解决乡亲们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让大家既受教育又得实惠。不管是生产生活知识,还是政策解读、娱乐文化,只要是群众提出的,都可列入大讲堂的课程表。公众号整理。无论是院校专家、“土专家”,只要能回答提问的,都能来讲课。大讲堂已举办了10期,每次都通过村大喇叭同步播放,听觉视觉融合互补的“沉浸式”学习,将山村变成课堂,百姓成为学生。
扶志扶智的文化课堂,带来的是“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而每次的课题收集、主持串讲也让我收获着把根深深扎进泥土里的成长蜕变。
“接通宽带”是我们为村民实现的第一个心愿。五年间,不断有心愿被记录、被实现。在清单中,满含着对幸福生活的殷切希望,激昂着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铮铮誓言。
每年春末夏初,我们都会在村里种花,俯身将花籽埋入土中,等待幸福绽放。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对于北牛栏村追求幸福生活的乡亲们来说,这绝不是终点,而只是起点,他们还有更多心愿要去实现。此刻,我也有一个心愿:希望幸福之花早日开满山村,一同感受愿望成真的喜悦!
扶贫岁月让初心淬炼得更加坚定如磐
河北省委组织部 朱国峰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转眼间离开校园、到河北工作已有近四年的时间。回首这些时光,特别是在深度贫困村驻村扶贫的日子,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我从内心深处由衷感谢那段激情燃烧岁月的滋养。
回望选调初心,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
上小学的时候,我就把周恩来总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激励自己不断努力学习,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曾经的我,梦想是当一名记者,通过自己的笔书写正义、建言献策、推动改革。
但是当我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五四青年节对广大青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的殷殷寄语时,我的内心不由汹涌澎湃起来。我不住地想:“与其动笔间接推动改革,何不直接投身基层一线,做改革的直接践行者呢?”也就是在那一刻,我悄悄立下了去基层建功立业的初心。两年后的毕业之际,河北到学校来招录选调生。有感于习近平总书记擘画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大气魄大手笔大情怀,身为浙江人的我,毅然放弃了留京工作的机会,在众人的不理解中,决然投身于燕赵大地,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
因为那时候,我已经明确了自己的初心,就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燕赵大地,正是这样一块可以大展拳脚、挥洒汗水的干事创业热土。
拿起思想武器,打好识别第一线战役
到河北工作后不久,我被组织选派到保定市涞源县金家井乡北牛栏村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投身到了脱贫攻坚这场伟大战役的第一线。我还记得那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尽快摸清全村的贫困户底数。我们迅速开展了入户走访,但是走访一星期后发现盲目走访只能是事倍功半、一团浆糊。我们为此非常苦恼。
有一天,我们工作队员在一起聊天,谈到刚结束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四川团审议时强调的“脱贫攻坚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的重要讲话。其间,我说“绣花得有图样啊,这样才能出精品”。没想到,正是这一句话在一刹那间启发了我们。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我们把搞好贫困户的精准识别作为首要工程来抓。花了近一个月时间把全村农业户籍人口按家族姓氏、辈分关系,绘制成村民关系图,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走访。再将走访得来的一系列信息按“户籍在册、实际在村、共同居住”三套口径建立数据库,整理了贫困户、党员、残疾人、低保户和五保户、在校学生、在村劳力、种养殖情况等系列图表,坚持每个月动态更新一次。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下足如此“绣花”功夫的图表帮忙,我们工作队员都做到了村情、户情“一口清”,而且在走访中又进一步拉进了与乡亲们的距离,我们对做好村内各项工作有了充足的底气。县里对我们这个做法高度肯定,驻其他村的工作队也纷纷来“取经”,我们倾囊相授,有力助推了全县精准识别“回头看”工作的开展。2018年6月9日,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河北省扶贫开发巡查意见反馈会上点名表扬了我们工作队的这一典型做法。这一成绩,令我们十分骄傲。
浸润鱼水深情,悟好融入第一号真谛
在驻村帮扶的岁月里,在与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我还悟出了一个可以堪称为第一号的真谛:“那就是你对群众有多真,群众对你就有多真”。要想真正融入基层,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不以真心换真心,那是绝对不成的。在那里,我用真心,结交了许多朋友,老曹就是其中一个。
第一次见到老曹是在我刚进村后不久一个风雪交加的晚上,他在村干部的陪同下到我们的驻地,希望我们能帮他复印一下身份证、残疾证等相关证件。我拿过证件,看到写着二级残疾的字样,心情陡然沉重下来。村干部告诉我,老曹是1952年出生的,天生矮小,也就1.5米左右,至今未婚,仍和年近90岁高龄的父母一起生活。公众号整理。老曹对于我这个刚到“外来户”颇感兴趣,连比带划地跟我说了一大堆话,有段对话让我记忆深刻、永生难忘。他问我是从哪里来的,我说是从石家庄来的,他竟又问我:“石家庄在哪里,是哪个国家”,颇有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观感。我在感到震惊的同时,不住地宽慰他说:“老哥啊,你可真不容易,以后你有啥事,直接来找我们就好,我们是共产党员,就是你的亲兄弟。”他听完,竟然哭了出来,紧紧抱住了我:“亲兄弟,我知道共产党好,共产党员就是我的亲兄弟。”一个不知道石家庄在哪里的老人家,却知道共产党好,那一刻,我百感交集。
在随后的日子里,我经常去看望老曹,老曹每次都会给我立正敬礼,然后笑着对我说:“亲兄弟,你来了”,每次我走之前,都会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如此有仪式感的画面也成为了村里一道独特的风景。乡亲们看我跟老曹关系都处得那么好,平常没事也喜欢跟我唠唠嗑,家里孩子不听话了,就让我给孩子讲讲学习的重要性,孩子上大学填志愿也让我帮着参谋。在这些孩子考上大学后,我给他们每个人都送了一套《平凡的世界》,勉励他们不忘父母恩情,学得一技之长,斩断贫困穷根。现在我虽然离开了村里,但还是经常和乡亲们视频聊天,感受那家长里短间的浓浓暖意。
感知基层地气,上好职场第一场课堂
我现在还记得刚进村时的场景:空中大雪肆虐、狂风呼啸,满眼都是低矮的土坯房,村里主干道上牛羊驴粪遍布,路两旁垃圾比比皆是,来看热闹的村民用怀疑的眼光注视着我们。那一晚,我失眠了,不停口中念叨:“想过艰苦,没想到这么艰苦”。辗转反侧好久,我终于下定决心,来都来了,就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善于同群众说话》一文中提到:“只有在平时多做过细的群众工作,才能真正取得群众的认同和信任。”现实的确如此,我们同乡亲们一起在路边铲垃圾、在村里抗洪、一起到山坡放牛、一起到地里掰玉米……逐渐地,乡亲们开始认同和信任我们,认为“他们还真能干点事,不是来坐月子的”。在省市县乡各级领导的支持和乡亲们的理解下,村里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一年多下来,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的互联网通了、防洪坝砌起来了、光伏电站运行起来了、养牛场破土动工了、新村委会矗立起来了,更重要的是乡亲们搬进了新家,有了温暖的港湾。当初乡亲们对我们住的旧村委会还略有羡慕,常说我们生活过得不赖。搬入新房后的他们却不停地宽慰我们,说我们来村里受冻受苦了。乡亲们言语的变化反映的是生活境遇的改善,对此,我们充满自豪,对比刚进村的模样,真的是“天翻地覆慨而慷”啊!
对于我这个“三门干部”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在跟乡亲们深度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耐心做群众工作,还学会了码地垄、给西红柿打杈掐尖,学会了分辨优劣煤、如何封炉子,学会了辨五谷、给牛喂青储料,学会了开“三蹦子”来打场……我还在村里养成了写文章的习惯,记录所思所想,至今一直没有间断,已近40万字,其中20余篇文章在中央和省级报刊杂志上刊发。这些文字也锻炼了我的“笔头”,让我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适应现在的岗位。每每看到它们,我就特别感谢扶贫的那段“接地气”的岁月让我养成了这个受益终生的爱好。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到过“地瓜理论”:“地瓜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为的是汲取更多的阳光、雨露和养分,但它的块茎始终在根基部,藤蔓的延伸扩张最终为的是块茎能长得更加粗壮硕大”。藤蔓不管爬多远,都始终与块茎相连,我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的初心有在北牛栏村扶贫那段日子汲取的阳光、雨露和养分,更加坚定如磐。前行的脚步也愈发坚定有力!
真心换真情斜山换新颜
河北省委组织部 田正赓
2017年以前,保定市涞源县金家井乡斜山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800元,贫困发生率达到34.5%,是一个深度贫困村。而如今,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收入大幅提升。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党的脱贫攻坚好政策,更离不开省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的真情帮扶。
3个多月的驻村帮扶,我见证了许多发生在斜山村的新变化。
村民双手“由黑变白”
在一次与村民攀谈时我了解到,村民们的双手,这几年经历了“由黑变白”的过程。
最初,村里住房破旧,缺水严重,不方便洗手,所以村民的手总是黑乎乎的。驻村工作队看到这种情形,马上意识到,这里居住环境必须尽早改善,不然脱贫就只能是一句空谈。
当时,恰好赶上华夏幸福公司在涞源县的贫困村住房改造项目,项目虽好,推进起来却并不顺利。村民们从来没想过整村新建会成为现实。80多岁的老汉贾焕文对我说:“刚开始我还信不过驻村工作队,不想拆旧房,怕新房盖不起来。”面对村民们的顾虑,驻村工作队没有退缩,在时任队长王洋同志的带领下,他们挨家挨户地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最终整个新村才得以拔地而起。看到新房盖好,贾焕文感慨道:“多亏听了驻村工作队的建议。”
新的环境给了村民们勤洗手的新条件,村民们的手才终于“变白”了。
“村民收入变三倍”
我来到斜山村后,还从村民刘胜利口中了解到这几年的另一个变化,那就是村民们从原来的一天只吃两顿饭,变成了现在的吃三顿饭。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里多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只有一年种一季的玉米,收入普遍很低,所以为了省钱节约粮食,一天就只吃两顿饭。两顿饭背后折射的是村民们收入偏低的窘境。为了增加村民收入,驻村工作队多方调研,多渠道谋划增收之路,实现了贫困户和全村农户增收全覆盖。
村里的土地缺乏灌溉设备,驻村工作队为村里争取到100万元资金,在村东西两头打了两眼机井,解决了浇地的问题。之后,驻村工作队发现村东的一片坡地适合种植向日葵,就连续几个星期,手把手地带着村民种了450亩向日葵。最终,向日葵的总收入达15万元,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与此同时,王洋同志还带领驻村工作队在村东西两头分别建设了蒲公英种植基地和玖兴养殖园区。目前蒲公英种植基地已收入11万元,带动215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挣钱。养鸡场也出栏肉鸡近15万只,为村里带来30多万元收入,带动30多位村民就业。这两个项目已发展为村里脱贫致富的产业。
三年来,驻村工作队共为斜山村争取各类项目资金1450万元,村民们的收入大幅提高,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9800元,其中贫困户的人均收入达到8400元,是三年前的三倍还多。村里的贫困户杨合章说:“原来吃不饱饭都习惯了,现在不仅能吃得饱,还能吃得好,我的牙虽然掉了不少,但吃饭比以前更香了”。
因工作调整,今年3月王洋同志结束了他两年多的驻村生涯,临别之际,很多村民紧紧拉住他的手不肯松开。村书记兼主任何志广说:“您别走了,我们舍不得您,村里不能没有您”。王洋同志的眼神里充满着感动和不舍,千言万语都凝结成了“值得”二字。
“时间在变党旗颜色不变”
一晃驻村工作队已经在斜山村工作了三年多。三年来,每个人都克服了种种困难:老队长王洋同志的爱人身体不好,他远离家庭无法照顾;新队长王东同志家里老人做手术,他在村里忙着工作也无法陪伴。虽有各种牺牲,但我不曾从任何同事脸上看到过埋怨和后悔。
在新任工作队队长王东同志的带领下,我们继续抓产业、促增收。为方便村民们养殖大型牲畜,我们计划在村东建一座牲口圈,经过无数次来回奔走和各方协调,村民们期盼已久的牲口圈已经破土动工。公众号整理。今年种植基地的蒲公英长势不错,但销路是个问题。我们与分管县领导、合作公司多次对接,并利用“五一”假期前往磁县,学习当地先进的蒲公英产销经验,积极为蒲公英找销路、寻门路、谋出路。
时间在变,但党旗的颜色不变。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脱贫攻坚只剩最后一年,但是建设美丽新农村的工作没有止境,省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将继续以真心换真情,让斜山换新颜,以实际行动践行扶贫路上的“先锋”之名。
Copyright © 2017-2021 WENGAOHUI.COM 文稿汇(东城米老鼠设计工作室) | 备案号:粤ICP备2023057653号-11
声明:本网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