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日期:2024/05/21 12:21作者:人气:
兴宁市市长 洪国华
(2021年11月16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兴宁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的五年。五年来,市政府在上级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抢抓机遇,真抓实干,拼搏进取,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五年奋进,经济实力不断壮大。2016年底至今年,预计生产总值从156.2亿元增至192.2亿元,年均增长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79.7亿元增至105.3亿元,年均增长6.4%;金融机构存款、贷款余额分别从287.3亿元、119.7亿元增至385亿元、26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6.8%、24.4%。预计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8.3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2.79亿元,进出口总额4.81亿美元。规上企业从51家增至77家,年均增长5.2家;限上商贸企业从11家增至19家,年均增长1.6家;市场主体从42959家增至64549家,年均增长4300多家;共签约引进项目83个,计划总投资480.87亿元,落地建设76个,其中投(试)产46个。2020年底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365元,比2016年底增加5095元,年均增长6.34%。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在合理区间,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发展势头越来越好。
五年实干,产业质效稳步提升。完善了招商引资、园区建设、实体经济、互联网发展等政策措施,共减免税费8.8亿元,发放风险资金增信贷款2.92亿元,落实我市扶持实体经济发展奖励3240万元,完成工业投资106.23亿元,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发展。预计今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达65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达15.12亿元。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9亿元、收储土地1500多亩,建成变电站、污水处理厂、安置区一二期、标准厂房首期二期、市政道路等基础设施。扎实做好水口工业园土地调规征收工作,高效完成广梅园、综保区、无水港兴宁区域4300多亩征拆任务。互联网产业园动工建设,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在国家复评中获评优秀,我市入选省数字乡村发展试点。实施广东明珠养生山城、玖崇湖温泉小镇等10个旅游重点项目,全面启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森林县级城市创建工作,新增国家4A级景区1个,打造省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条,旅游接待总人数、总收入年均分别增长5%、4.6%。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2%,粮食年产量稳定在29万吨左右,“19香”丝苗米年亩产创世界新纪录,“兴宁鸽”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兴宁茶油”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五年耕耘,城乡面貌显著改善。城市建设高标准推进。供应土地3000多亩,中心城区建成区扩大到28.51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到41.47%。新建兴宁大道、北环大道、锦绣大桥等城市路网,完成宁江公园(一区)、望江狮水闸拆除重建、第二自来水厂扩建等重大设施建设,实施了一大批市政污水处理管网、供水管网、市场等配套工程。建成棚户区安置住房5129套,完成“三旧”改造640亩,改造老旧小区6个。城区清扫保洁、智慧交通等机制不断完善,生活垃圾分类稳步实施,数字化城管中心正式启用,成功创建省卫生城市,获省县级文明城市提名。乡村振兴高质量实施。建成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肉鸽产业园入选省级特色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推荐名单。创建省级以上“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4个、专业村30个,其中全国示范镇、村各1个。新增省级以上农(林)业龙头企业24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739人,金鸽养殖专业合作社获评国家级示范社。全面兑现5193亩历史承诺垦造水田任务,建设高标准农田11.87万亩,拆旧复垦3514.36亩,撂荒土地复耕复种4.32万亩。基本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改造农村危房5618户,建设农村公厕1379座,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实现村村通自来水行政村全覆盖,90%以上村庄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40%以上村庄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龙田合水“两镇八村”、新陂叶塘“两镇五村”、石马“六村联动”成效显现,启动“刁坊、坭陂、新圩”三镇连片示范建设和6个圩镇改造提升工程。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工作扎实推进。413个行政村在“万企帮万村”行动中完成村企对接。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全面启动。农业农村综合改革深入实施。
五年拼搏,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果。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在天河区和省直、梅州市直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三保障”政策全面落实,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扎实开展,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6.33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2.45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1109户27529人全部脱贫退出,58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我市的“村村联动”带贫益贫经验作为产业扶贫典型在全省推广。生态保护持续加强。污染防治攻坚战顺利收官,连续五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355件各级环保督察案件实现办结。完成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建成运行镇级污水处理厂16座、村级处理站77座,实现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建制镇全覆盖。静脉产业园一期点火运行,黄泥坑垃圾填埋场应急抢险及环境提升工程、建筑余泥渣土临时受纳场投入使用,整治了10个镇级垃圾填埋场。关闭畜禽养殖场(点)1000多家,完成农业面源污染治理8.46万亩。启动实施总投资4.76亿元的铁山嶂废弃矿区生态综合治理修复工程。落实河(湖)长制,抓好“清四乱”“五清”工作,完成中小河流治理203公里、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10.7平方公里,建成总长17.63公里碧道。推行“林长制”,完成碳汇造林15.87万亩、森林抚育10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7.14%。风险防范化解有力。坚持生命至上,举全市之力织密织牢 “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线,累计投入1.2亿多元,全力做好重点人群排查、联合检疫、隔离管控、核酸检测、医疗救治等工作,2020年2月8日以来全市无新增确诊病例;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疫苗接种工作扎实有序,防疫形势稳固向好。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食品药品安全、道路交通安全、森林防灭火、应急管理等工作扎实有力,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全力化解政府隐性债务,债务风险总体安全可控。大力打击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金融监管不断加强。全力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和社会矛盾,政治安全和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五年开拓,发展基础持续夯实。交通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梅龙高铁设兴宁南站,率先完成土地征收任务,保障工程提速建设。平兴高速、兴华高速建成通车,动工建设河惠莞高速麻布岗出口至罗浮连接线。新建和改造省道225线火车站至水口段、甘罗线梯子岭等1050公里国省县乡道。成功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实施农村公路安全防护工程1360公里,实现所有行政村通客车。迁建市自来水第二水厂取水点,实施了一批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等工程。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新建叶塘220千伏和径南110千伏变电站,新改建中低压线路8282公里。实现所有自然村光纤网络全覆盖。天兴冷链物流中心建成运营。重点改革成效良好。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市场准入便利化和监管水平不断提升。“一门式一网式”等改革和“数字政府”建设深入推进,行政审批服务事项一窗受理率达91.28%、可网办率92.74%,办理时限提速62.64%,不动产登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等重点改革推向纵深。出清16家国有“僵尸企业”。完成黄槐农电体制改革。创新驱动成果显著。累计完成技改投资11.02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25家,新培育高新技术产品75个,新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37家,创建省级以上众创空间4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规上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从11.76%提高至36.23%。获批建设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新增专利授权数2001件、申请数3484件。
五年倾情,民生福祉全面增进。累计完成民生投入276.4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4.86%,年均增长6%。每年十件民生实事均完成年度目标。共新增城镇就业2.25万人,技能晋升1.67万人,“粤菜师傅”等三项工程培育专技人才1.6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困难群体救助水平和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标准逐年提高,城乡低保标准比2016年底分别提高315元、216元,社会保险综合参保人数达60.58万人、年均增长4%,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累计投入约28亿元完善医疗卫生设施。新建市人民医院项目将在今年底建成主体工程,完成市第五人民医院等5个强基项目。卫生“两基”示范镇创建工作全面完成,新建和改造村卫生站429个。创建省卫生镇11个、省卫生村426个。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工作扎实开展。累计投入约12亿元加大教育优质资源供给。新改建锦绣学校等18所学校(幼儿园),新增优质学位2.8万多个,实现“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全覆盖,城区初中阶段“大班额”问题基本解决。获评“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中高考成绩稳居梅州前列。整合梅卫职校和成人中专学校,市技工学校创建为高级技工学校。“一村一文化活动中心”入选省首批示范项目,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所有镇村全覆盖。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扎实开展,兴宁竹板歌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大坝里运动场完成升级改造,建设足球场地291块,积极配合梅州推进足球特区创建工作,青少年足球、蹦床等在国家、省级赛事中屡获佳绩。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星级示范达标个数和优秀率居梅州前列。实现省双拥模范城“八连冠”。建成覆盖市、镇、村、自然村的四级人民调解网络体系,调解成功率99.8%。实现“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全覆盖,创建国家级示范村2个。“七五”普法获评优秀。市公安局3次被评为全省执法质量考评优秀县级公安机关。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显著,全民禁毒工程扎实开展,“雪亮工程”实现村级全覆盖,严厉打击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平安兴宁”建设成效明显。
五年笃行,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认真做好巡视反馈问题整改,狠抓党风廉政建设,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完成党政机构改革,基本完成乡镇街道体制改革,持续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政府职能配置更加健全、行政体系更加完善。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市政协和社会监督,办理人大议案、建议169件,政协提案523件,办复率100%、基本满意和满意率100%。坚持正风肃纪反腐,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强化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绩效评估,严肃查处一批失职渎职、不作为乱作为干部,政治生态更加风清气正。
五年风雨兼程,成绩来之不易。这得益于上级党委政府和兴宁市委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团结拼搏。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各位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向奋斗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向驻兴单位、驻兴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指战员,向天河区对口帮扶、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员,向所有关心支持兴宁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年大力实践,问题必须重视。一是发展压力较大。经济总量小,人均GDP全省倒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低于梅州平均水平,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二是产业质量不够高。主导产业不突出,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较慢。工业规模偏小、创新能力不强,2020年规上工业增加值仅占梅州的5.6%,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仅占梅州的10.3%。三是公共服务不均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托幼等公共配套不够完善、服务水平不高,城镇化水平偏低。城乡管理不够精细,“创文”“创卫”工作在梅州靠后。四是要素制约较大。重大项目储备不足,工业项目偏少,投资拉动能力还不够大。用地难、融资难、人才少等“瓶颈”难题仍未有效解决。生态环境容量日益趋紧。五是各类风险不容忽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社会治理等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疫情衍生风险仍然存在。低生育率、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六是政府工作水平有待提高。一些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抓谋划、抓落实、抓攻坚、抓统筹的本领还不过硬,“中梗阻”“推挡绕”等现象仍然存在,政务效能有待提升,营商环境有待优化。
各位代表!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我们一定要总结发扬经验,直面问题挑战,全力攻坚克难!我们坚信,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航定向,有省和梅州市的关心厚爱,有天河区的帮助支持,有市委的坚强领导,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资源优势,有善作善成的干部队伍,有110多万勤劳智慧的兴宁人民,我们一定能够创造出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人民的新业绩!
今后五年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起步期,是我市加快高质量发展、全面振兴发展的攻坚期。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对我市今后五年的工作进行了系统谋划和全面部署,明确提出了“112345”的工作思路和 “八大工程”的具体措施。我们要在上级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机遇意识、担当意识、斗争意识和进取意识,撸起袖子加油干,扑下身子抓落实,奋力开创兴宁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推动兴宁苏区振兴发展步步高。
蓝图已绘就,关键在落实。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重点任务是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奋力开创“七个新局面”:
一、聚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奋力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坚持发展实体经济不动摇,壮大产业集群,提升产业质效,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增强高质量发展主动力。
推动工业提档进位。建强产业集群。坚持“产业兴市、项目为王、园区为母、企业第一”的发展理念,着力构建“1331”工业新体系,做强装备制造业,做优生态特色食品、现代轻工纺织、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壮大新兴产业,力争至2025年,新增年产值30亿元以上产业2个、年产值50亿元以上产业1个,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努力打造粤东北地区特色工业城市。做强工业园区。按“扩园万亩”预期规划扩展空间,持续推进标准厂房建设,加快完善能源供应、安置区、道路、学校、医院、商住小区等配套设施,引导企业进园集群发展,实施创新型智慧园区建设,优化园区管理服务机制,强化亩产效益评价,力争至2025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达100亿元以上、税收超5亿元,全市一半的工业增加值在园区产生。扶强骨干企业。实施企业“倍增计划”,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上市”,促进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支持重点企业增资扩产,引导龙头企业上市发展,力争至2025年,新培育规上企业30家,新增年产值超5亿元企业10家,规上工业增加值突破40亿元。育强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产学研合作、人才引进和成果转化力度,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力争到2025年,技改投资、工业投资年均分别增长8%、10%,高新技术企业达32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达45家以上,规上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提高至55%,创建一批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众创空间,争取建立院士工作站和重点实验室。
坚持“三生”融合理念,优化城市格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促进城乡融合,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梅州副中心城市。
三、聚力乡村全面振兴,奋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稳固脱贫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稳定现行帮扶政策体系,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强化兜底保障,抓好扶贫资产管理使用,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深入开展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大力实施“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推动更多资源向乡村集聚,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保障粮食安全。建设高标准农田9.16万亩,抓好水田垦造、拆旧复垦,在2023年底前将可复耕的撂荒耕地全部复耕复种到位,确保粮食、禽畜、蔬菜、水产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推行“田长制”,狠抓耕地保护监督执法,严厉打击非法占用耕地建房行为,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到2025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保持在46.72万亩以上,年均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65万亩以上、产能30万吨左右。
发展农村经济。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力争新培育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0家、专业示范社6个。大力实施“乡村工匠”等工程,积极培育高素质“新农人”。推广农机、农技、农资服务,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完善供销平台,加快构建以生产、供销、信用为主线的公共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和“三变”改革,推广土地股份合作试点,完成“房地一体”农村不动产登记发证,推动流转土地集约规模发展。全面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多渠道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深入开展促进农村集体增收专项行动,力争今年底基本消除年收入5万元以下的集体经济薄弱村,2023年底基本实现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万元。
四、聚力厚植生态优势,奋力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坚决践行“两山”理念,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确保环境质量主要指标全省领先,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
促进绿色发展。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部署,强化能耗“双控”,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快高耗能行业绿色化改造和园区循环化改造,发展光伏发电、绿色建筑等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推行清洁生产,淘汰落后产能,稳步提高能源综合生产能力,完成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任务。坚持集约节约用地,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推进低效产业用地再利用。巩固挖掘林业生态优势,做好东江流域省内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工作,积极对接碳汇交易。深入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绿色出行等创建活动,大力建设节约型机关,积极创建节水型城市。
五、聚力深化改革开放,奋力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
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推进“三进一出”。
六、聚力增进民生福祉,奋力开创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八成以上财力用于民生建设,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Copyright © 2017-2021 WENGAOHUI.COM 文稿汇(东城米老鼠设计工作室) | 备案号:粤ICP备2023057653号-11
声明:本网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