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汇编(62篇)
目录
“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人民
观点)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牢牢守住 18 亿亩耕地红线, 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 防止“非粮化”, 规范耕地占补平 衡
农田质量是粮食安全的根基,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
伐,不断提升耕地质量以及耕地综合产能,方能进一步筑牢 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础
在黑龙江鸡西市,水稻田小池改大池提升行动如火如荼 开展,“池改”不仅有利于机收,还增加了土地面积,助力 粮食增产; 在江苏东海县, 自然资源网格化管理田长制全面 推行,2832 名田长分级负责,让全县每块耕地都有守护者; 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实施两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全村 1.37 万亩确权承包地平平整整,旱能浇、涝能排……一段时 间以来,各地着力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不断夯实粮食 生产的土地根基,取得明显成效。
地为粮之本。不久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会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题研 究“三农”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耕地保护要求要非 常明确,18 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 须是良田”。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解决好十几亿人 口 的吃饭问题,必须守住耕地这个根基。从指出“坚守 18 亿 亩耕地红线,大家立了军令状,必须做到,没有一点点讨价 还价的余地”, 到要求“真正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 到实处”; 从嘱托“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
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 到强调“压实各级党委和 政府保护耕地的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对耕地保护工作一 以贯之的关注和重视,凸显了耕地保护的极端重要性,为我 们做好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工作、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
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 好,绝不能有闪失。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着力提 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严防死守 18 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 护制度,为保障粮食有效供给提供了基础保障。特别是 2021 年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以来,各地高度重视,层层压实责 任,千方百计挖掘粮食面积潜力,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 连续 7 年保持在 1.3 万亿斤以上,粮食生产喜获十八连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越是有粮食吃,越要想到没粮食的时 候。”尤其是在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只有 把耕地资源保护好、利用好,筑牢粮食安全根基,才能端牢 中国饭碗,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
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近年来,我 国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布局趋于合理,但部分地区还存 在着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倾向。比如,个别地方违规 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绿化造林,一些地方把农业结构调整简单 理解为压减粮食生产,一些经营主体违规在永久基本农田上 种树挖塘 ……这些问题如果任其发展,将影响国家粮食安 全。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聚 焦“耕地面积还在减少”的现象,深刻指出: “一些地方大
把的良田不种粮食,要么建养殖场,要么是种花卉果木,那 么粮食怎么办? ”农民可以非农化,但耕地不能非农化。确 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牢牢守住 18 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 制耕地“非农化”、 防止“非粮化”, 规范耕地占补平衡。
耕地质量事关粮食产能。守住耕地红线的同时,还要持 续提升耕地质量,保证农田“必须是良田
2. 为防止用户资源被随意传播,本站部分文稿需要会员才可阅读或下载,请予谅解与支持!
3. 本站所有资源来源于用户上传或网络,仅作为参考学习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公文汇编 >《人民日报》评论汇编(62篇)